近年来,肿瘤年轻化的趋势已现,青年人群(小于40岁)肿瘤患者越来越受到关注。上周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肿瘤患者和康复者,和老年人群不同,不少年轻人群正处于事业、婚姻家庭的起步阶段,在治疗和康复期,他们将面临着更多的人生挑战。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认为,进入康复期后,这部分人群应获得来自社会和专业团队的支持,让他们能为社会发挥更多作用。
“回不到原来的岗位了!”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肝胆胰外科病房走廊上,30多岁的伍小姐在中老年患者中特别扎眼。她是一家科技公司的程序员,刚结束产假就被确诊为肠癌晚期。“想着可以开始工作,却没想到患上肿瘤。”在开始治疗后,伍小姐无法正常上班,“公司现在没有确定今后如何安排我的工作,即使治疗结束后,我也回不到原来的岗位了。”在她看来,自己的身体或无法承担工作负荷,公司也不可能养着一位肿瘤患者。
36岁的章先生(化名)有着同样的担忧。在确诊肝癌之前,章先生有着让人艳羡的工作,长期被派驻在海外负责销售工作。2017年,他被检查出患有肝癌,最终只能和公司协议辞职。虽然章先生此时只希望“治好病”,但今后的工作和经济来源等问题也摆在他面前,“肯定干不了销售,要谋求其他工作。”
隐瞒病情继续工作
采访中,一些年轻肿瘤患者表示希望能继续工作,一方面是因为存在治疗和生存的经济压力。30岁就患上鼻咽癌的林小姐告诉记者,治疗期间,家里的经济重担落在丈夫身上,她又向亲朋好友借钱治病。治疗一结束,为了减轻经济负担和还债,林小姐立即隐瞒了肿瘤患病史,在一家外企继续工作。“如果我不隐瞒病情,公司肯定不会聘用我。”林小姐坦言。
希望“继续工作”的另一原因是“还年轻”。患有宫颈癌的李雪(化名)表示,她治疗结束时才30多岁,各方面正处于起步期,想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进入康复期后,她在不影响身体的情况下隐瞒病情继续工作,让自己看起来是正常且健康的。
为了兼顾身体和经济状况,有年轻肿瘤患者也改变了心态,离开原本高薪忙碌的工作,转而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
年轻肿瘤患者面临挑战
深圳市爱康之家大病关怀中心主任范庆平告诉记者,他碰到过不少40岁以下的肿瘤患者,他们有的因无法承担治疗费用离开深圳,有的被公司辞退,有的隐瞒病情寻找新的工作,有的碰上好单位则被“养起来”,没法发挥原有作用,有的则在婚恋问题上遭遇各种坎坷,总之,难以回归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和社会成为了年轻肿瘤患者的常态。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从事肿瘤康复研究的孙凌云博士告诉记者,和老年人群不同,年轻人群尚处于人生起步阶段,30至40岁的中青年人群或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阶段。青年人群在面对疾病的同时,还需要面对接下来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其中显著的问题就是重新返回工作岗位。他们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来是身体条件或不允许其从事原有工作,二是自身仍有事业心。此外,他们在婚恋上也遭遇困境,缺乏信心走进婚姻和家庭。
孙凌云在研究中发现,年轻癌症幸存人群整体康复需求程度更高,尤其是在心理以及社会角色方面。但目前国内大部分“抗癌乐园”、“抗癌俱乐部”都是以退休后中老年人为主,主要面向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年轻肿瘤患者难以找到面向他们的身心支持。
建议给予年轻患者专业支持
范庆平说,年轻肿瘤患者遭遇的困境和目前社会对肿瘤的观念有关,在旧有观念中,肿瘤是可怕的“不治之症”,认为这一人群在经历过肿瘤治疗后“废了”。实际上,医学越来越发达,肿瘤更像是慢性病,只要没有发生复发和转移,这一人群可以正常工作。社会对这一人群的关注着眼于“如何治疗”,很少关注他们在进入康复期后的生存问题,给予的支持也就较少。他建议社会改变对肿瘤患者的刻板印象,对他们给予更多类型的支持。
“希望能设立相应的救助基金,帮助他们在治疗结束后重返工作或从事其他工作,继续发挥作用。”患者章先生的父亲说。
孙凌云在美国学习期间曾接触过相关的关爱组织,这些组织会为年轻肿瘤幸存者提供有针对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重返工作和社会。她建议,社会应该放下恐癌情绪,接纳和尊重癌症幸存者。比利时一研究发现,来自于同事、领导的支持和理解,有利于幸存者更快、更轻松地回归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