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2019年09月05日讯 近日,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副院长梁实受邀担任在意大利举办的第十五届国际环境化学与工程大会主持人。会上,他发表了自己今年的心血之作——环境医学报告《深圳市空气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影响的大数据分析》,报告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从一名内科医生“转行”进入医疗大数据研究领域后,梁实发现:用大数据救下的人命可以一点不比手术操刀少。
大数据分析深圳空气
2016年2月到职防院担任副院长后,梁实将目光投向了“环境医学”领域。“很多职业病都是环境引起的。这里面有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病因。大家熟知的甲醛与白血病的关联,苯中毒与血液病的关系等,都是我们院的研究范围。”梁实选择了和深圳人健康密切相关的空气质量研究。“国内关于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很多,但几乎没有人群研究证据证实空气污染物对公共卫生产生不利影响是否存在最低浓度阀值。深圳的空气质量不错,有研究最低浓度阀值的天然条件。”选取了十个行政区的19个监测点2013年全年的污染物监测数据与当年呼吸系统疾病入院治疗的数据,梁实分析得出:“在深圳地区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造成主要影响的空气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及臭氧尚未对人群住院情况产生明显影响”的结论。梁实介绍,这其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为PM2.5与PM10。“不过我们的研究样本时间短,各种污染物对公共卫生的长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梁实说。
大数据让急救死亡病例一年少了上千人
实际上,梁实是半路出家做的“公共卫生大数据分析”。2002年10月,在部队医院工作过十七年的梁实从部队转业,担任了深圳市急救中心急救业务科科长。到任后,他接到的第一个大任务是做全市近三年急救死亡案例的普查与分析。这与梁实以往的工作出入很大。“以前都是面对小范围的个体患者、深入到细胞和基因水平的研究,这一下子上升到全市大范围普查,研究方法和以前完全不一样。”在这次普查之前,深圳市急救网络才刚开始运转四年,很多制度还有待规范。“当时从接到电话到出车,全市平均需要5分多钟,很多单位也没有院前急救记录。因为没有‘绿色通道’,创伤急救病人到医院后半个小时内进手术室的不到两成。当时深圳工厂多,关外许多道路中间没有隔栏、摩托车多,创伤病人多,排在急救病人死因第一位的就是创伤,超过50%。”梁实坦言,当时外伤急救技术薄弱,心肺复苏做得标准的医生也不多,甚至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些老师做得都不标准。各专科医生主要关注和钻研的是“治病”而不是“救命”。
在全市三年急救死亡病例普查时,梁实负责设计并组织展开了65个项目的调查,连续三年在全市医疗工作会议上进行调查报告,并要求各医院针对在时间、技术、管理和质量等方面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通过整改全市院内急救患者病死率由2002年的9.11/万,下降到2004年的6.98/万。“按照每年的院内急救人数计算,深圳市每年多救活一千人以上。”梁实说。针对外伤急救技术弱这个短板,梁实提出培训和考评要增加外伤急救内容,并重点抓了这项工作。这一举措使得全市各急救网络医院外伤急救技术考核由2003年的及格率50%以下提高到了2006年的优良率80%以上。
率先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医疗大数据分析
通过在深圳市急救中心时开展的一系列调查分析工作,梁实喜欢上了大数据。之后,他去读了个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正式跨入“医疗大数据行业”。此后,梁实率先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深圳医疗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并制作了深圳市冠心病、高血压、肝炎和肝癌等多种疾病的发病和分布变迁地图。他还结合深圳市十年冠心病发病地址数据,预测了未来三年各区冠心病地理分布情况及相关地区医疗资源配置的需求。又根据深圳市创伤发生地址、二级以上医院坐标及道路可达性等因素,按每200万人一个的国际惯例规划了8个深圳市创伤救治中心的位置。
梁实准备将最近的关于深圳大气对公共卫生影响的研究结果向上一级卫生及环境管理部门反馈,供其在做相关决策时参考。“这次开会时发现,原来非洲对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研究都已经非常先进了,采用了卫星遥感等技术。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可以做。”梁实说。(记者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