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首批拟组织150所高中和高校参与,在校园内配备相关急救设施设备与物品,并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做法,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强化急救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急救教育还将纳入学分管理。
急救工作的重要性不需多言。一个学生从小掌握急救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突发情况,不仅对个人健康成长非常有益,也能对社会需要帮助的人士施以援手。早在多年前,就有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让急救进入课堂,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一些学校也尝试对学生进行了急救培训。但遗憾的是,这些尝试缺乏足够的系统性,且没有形成刚性制度,因而使急救教育一直游离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地带,变得可有可无。
教育部此次举措之所以令人称道,主要是显示出大力推行急救教育的决心,并出台了详细的相关规定。首先,制定了明确的教学内容,所针对的不仅包括气道异物梗阻、创伤出血与止血等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况,也包括心肺复苏、AED急救、溺水等比较紧急的情况,覆盖面比较广。其次,推出配套政策,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急救教育推进机制。同时,明确在高校可将其纳入学分管理,并鼓励受教育人员通过应急救护培训取得相关证书。第三,保证教学力量,通过重点培训组成医学素质过硬的教工队伍,提高教职员工的急救能力。
要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制度刚性。不然,急救教育在强调主科教育的校园很容易“靠边站”,沦为做做样子的形式主义。因此,我们要力保“把好事办好”,用制度把工作落到实处,让急救教育在高中和高校“扎根”,成为雷打不动的“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