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
核酸检测
医防融合加大重点慢性病筛查与干预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4月28日上午,深圳召开2022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回顾总结2021年以来工作情况,部署实施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和2022年重点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守牢疫情防控底线,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奋力实现“双统筹”“双胜利”。
疫情防控坚持 “动态清零”
面对严峻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深圳始终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坚持“动态清零”,全力以赴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突发疫情处置,不断巩固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疫情发生两年多来,深圳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在疫情中坚守初心,在防控中担当使命,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全身心、全天候投入高强度、超负荷的疫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以艰苦卓绝的努力,守护着全体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科学研判“每日一报”:做好疫情防控“参谋部”,组建覆盖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生物学等多专业核心骨干的研判队伍,每日研判、每日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市指挥部提供专业决策参考。
——哨点监测“不留死角”:除发热门诊、药店等常规哨点外,建立并完善覆盖人、物、环境(含污水)的全方位哨点监测体系,包括交通场站来(返)深人员、100多万暴露性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各类重点场所重点人群,进口冷链食品及入境快递、邮件等物品,医疗机构、隔离酒店、城中村等重点场所和区域的外环境。按“每3万人1个便民核酸点”的标准,打造“1530”核酸服务圈(步行不超过15分钟,排队不超过30分钟),推出“核酸点一键查”掌上服务,93.6%的社会面病例均在便民核酸检测点成功“早发现”。用1周时间迅速建成6家口岸核酸检测实验室,对跨境司机实行核酸“快检+普检”,快检出结果时间压缩至90分钟以内。
——流调溯源“三公(工)协同”作战:强化市、区两级流调体系,全面建立三公(工)(即公安、公卫、工信部门)协同作战模式,探索形成“快准狠扩足专精”7字流调法和“1+4+6+24”流调工作要求。发挥分子流行病学在来源不明病例溯源方面的优势,病毒基因测序时间压缩至16小时。
——核酸检测“1天全员”:实行“采、送、检、出”“126”标准,从样本采集到完成检测不超过9小时,建立质量控制“五道防线”,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今年以来,投入医务人员8万余人完成五轮全员核酸检测,全市日最大检测能力(单管)达到182.22万管,基本具备1天内完成全员核酸检测的能力。
——医疗救治“零耽误”:建立“2+10+26+54”分级分类救治体系,储备定点收治床位3800张。畅通封控区、管控区居民看病就医渠道,分流血透、化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诊需求,新冠确诊孕妇顺利分娩,急危重症患者没有因为疫情管控耽误救治。
——院感防控“八道关”:严把院感防控关键环节“八道关”,组织各类院感培训200余场,开展院感防控市级全覆盖检查150余次,所有涉疫医疗机构均未发生疫情传播。
——隔离场所管理“忙而不乱”: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54.5万集中隔离管理对象的健康管理任务,高峰时期近3000名医护人员驻点集中隔离场所。
——疫苗接种率先“破千万”:迅速构建以75个大型临时接种点为主、427个常规接种点为辅的接种服务体系,全市最大日接种能力迅速提升到60万剂次。成为广东省首个第一剂、第二剂接种量双双“超千万”的地市。截至4月27日,全市1853.02万人完成全程免疫接种,1279.64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
医疗服务瞄准“顶天立地”
2021年以来,深圳坚持“顶天立地”、优质高效,开创建设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新局面。
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持续优化。《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首次列入市级重点规划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以规划为引领,全面优化健康服务体系,推动以区属综合医院为主体设置基层医疗集团,以市属医院为主体设置市级医疗中心。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统筹推进85个医疗卫生新改扩建重点投资项目建设,中大七院二期、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二期、市第三儿童医院等项目开工建设,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一期项目竣工,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住院大楼投入使用。新增床位1086张,总床位数达到6.4万张。
基层医疗集团规范发展。“创新构建‘两融合、一协同’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入选国家发改委推荐深圳创新举措经验。
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行动启动实施。修订社康机构设置标准,布局建设社区医院,推动社康中心业务用房面积标准提升至1400平方米。2021年新增社康机构91家,总数达833家。新增全科医生2112人,总数达7518人。2021年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量1.14亿人次,入院183.89万人,其中基层医疗集团完成总诊疗量的74.5%,社康机构完成33.1%。
高水平医院建设“再上台阶”
高水平医院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广东省高水平医院2家,总数达到7家;新增三甲医院7家,总数达到25家;新增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总数达到16个;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进入复旦排行榜全国百强。
医教研发展平台持续拓展。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注册成立,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落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正式成立。
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遴选首批卫生健康菁英人才349名,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31个,累计认定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1016名。
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制定《深圳市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宝安区发布全国首个区县级中医药发展白皮书。
深化医改“爬坡过坎”
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全面落地实施。《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通过国际医疗品质协会(ISQua)认证,将国内“三甲”评审标准推向国际。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获批使用临床急需的13种进口药品和4种进口器械。“打造跨境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发展新高地”入选第二批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三医联动”体制机制持续完善。成立政府卫生健康投入政策改革工作专班。新增6种疾病社区首诊打“五折”、签约家庭医生打“两折”医保用药优惠政策,71项中医类治疗项目及中药实行一档参保人社康打“七折”,82.4%高血压、73.6%糖尿病诊疗在社康机构完成。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加快推进。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试点医院。深圳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成效获中央深改办肯定推广。8家医院进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同类医院百强,2家医院进入全国同类医院十强。
“健康深圳”建设“多点开花”
2021年,深圳启动了新一轮健康深圳行动计划,实施20个专项行动,开展首届深圳健康活动月活动,发布首份《居民健康白皮书》,新增健康场所近200家,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省级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45.98%,福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连续七年全市第一,盐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健康促进区。
基层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持续完善。出台《深圳市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协议书(范本)》,出台居民健康水平测评指南。龙华区率先在全市设立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带动全市810个居民委员会全面完成设置任务。龙岗区率先实现街道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
重点人群公共卫生服务持续优化。完成26.6万例乳腺癌、32.7万例宫颈癌免费筛查,完成15.3万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完成11.1万小学生牙齿窝沟封闭、186.4万幼儿及中小学生近视筛查、102.1万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完成15.03万例产后访视、14.6万例新生儿访视,为38.4万名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分别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2.9万人、23.7万人、3.2万人。
“一老一小”照护服务体系持续健全。全市创建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首批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1个;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30家,试点建设托幼一体化普惠性幼儿园42所。
过去的一年,深圳卫生健康治理法治化水平和智慧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升。配合修订特区医疗条例、特区中医药条例,发布智慧健康社区等7项卫生健康地方标准。“智慧卫监”新型“互联网+监管”模式获国务院、广东省医改办推广。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平台建设,“辅助流调和快速处置平台”上线测试,“社康通”小程序注册用户突破1200万。完成18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1000架无人机点亮夜空致敬“8·19”中国医师节,“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脍炙人口,“电话发我”冲上热搜,“深小卫”篇篇“10万+”,年度总点击量超7.8亿。
“十四五”人均预期寿命 达到84.53岁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普遍共识。
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建成一流的健康城市和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市政府刚刚发布的《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确定到2025年,实现“更高的健康水平、更优的医疗服务、更好的医疗保障、更强的科教支撑”的规划目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53岁,千人床位数达到4.5张,三甲医院达到30家,社康机构达到1000家以上,10家医院进入全国医院排行榜百强,将肿瘤、心血管、神经外科、呼吸内科、老年医学等重点学科群提升到国内一流水平,建成全新机制医学科学院和9家研究型医院,建成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流健康城市和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成为公共卫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为更好地实现“十四五”目标,昨天的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提出,将重点抓好5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不懈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七大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五大体系”,构建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持续提升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置“九大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风险监测与应急处置机制,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二是统筹推进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以市属医院、区属医院、社区医院、社康中心为主体,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层级清晰、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三是全面提升科技化、数字化、法治化水平。建成以深圳医学科学院为中枢和桥梁的医学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强化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卫生健康法规、规范和标准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转型升级。
四是系统提升抓统筹、抓发展、抓改革能力。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强化行业统筹、改革协调、创新发展能力,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五是深入推动转作风、转职能、转方式,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锻造高质量卫生健康管理队伍。
2022年新增床位1200张
按照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2022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抓紧抓实疫情防控头等大事,持续提升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和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流的健康城市和国际化医疗中心城市。
坚决守住不发生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继续巩固完善常态化防控体系,持续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落实“九大能力”建设任务,守好院感防控关,坚决堵住疫情从医疗机构传播的路径。
系统谋划“四个体系”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医护人员发展体系,建设卫生健康经费保障体系。
加快新改扩医院建设项目。今年完成投资209亿,建成市中医院光明院区等新改扩建工程;推进第二精神病医院、盐田区新建市属中医院等项目立项;加快推进新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大鹏医院、第二儿童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
强化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6”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卫生健康基础平台建设;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拓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应用场景;推进智慧医院示范医院、电子处方中心建设,推行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应用。
推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支持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南方基地、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基地等建设;加快推进医学科学院筹建,加快质子肿瘤治疗中心装备。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增三甲医院2家以上,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0个以上。支持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展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推进国家级、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医院建设。
推进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落实社康机构设置规划和设置标准,推动在养老机构、福利中心逐步设置社康机构,逐步将学校医务室转型升级为社康站,区属公立社康机构逐步移交区属综合医院(含中医院)举办,区属专科医院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不再新办社康机构。
办好市政府民生实事。高质量新扩建医院4家,新增床位1200张,新增社康机构35家以上、全科医生800人以上,200家社康机构开放夜诊至晚9点,继续在重点场所增配3000台AED(全自动除颤仪)。
做好重点人群公卫服务。做好近视和脊柱侧弯筛查、肥胖干预、心理健康管理等儿童青少年健康服务项目,继续实施“两降一消”工程。持续开展职业健康保护等专项行动,开展老年人口腔健康、跌倒预防干预、失能失智筛查干预和痴呆防治等工作。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中成药、制剂注册及检验标准互认,支持深圳大学医学部筹建国医学院,依托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建设深圳市岐黄学院,柔性引进8-10个高层次中医药医学团队,加强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内涵建设。
深入推进“健康深圳”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施新一轮健康深圳行动,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实现普惠性托育机构街道全覆盖,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市老年医学中心建设和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