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光(化名)如今可以自行扶墙站立半小时。
6月18日下午,护士长阿燕巡房后准备回办公室,阵阵紧张的游戏音乐声又响起,这样的声音在宁静的病区中显得“格格不入”。阿燕明白一定是阿光(化名)在玩手游。阿燕总要在叮嘱中“生气”,但却又每天盼望着病房能出现这样“有生气”的镜头。
阿光只有26岁,他与大部分同龄人一样热爱手游、渴望自由,然而能再次打开他喜爱的游戏画面,却花了1年半的时间。
生命低谷面前没有放弃
2020年,阿光因结核性脑膜炎进行了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却因脑部损伤严重,导致吞咽功能、胃肠道消化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等出现了严重障碍,多发的肺炎让他数次进出ICU(重症监护病房)。阿光的母亲不想放弃治疗,辗转深广两地后,2021年3月,她带着阿光来到深圳恒生医院康复医学科,并做好长期康复治疗的打算。
“阿光入院时,嗜睡、低热,气管切开,吸痰机辅助吸出大量稀薄分泌物,胃管、鼻空肠管、尿管等‘多管’在位,随时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深圳恒生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五区(呼吸重症康复)主任赖敏告诉记者,经医院多科室综合评估,阿光当时的状态十分不理想,仍处于重症监测与治疗高度依赖的阶段,需要在呼吸重症康复病区严密观察下对重要器官功能、身体机能进行积极的功能康复锻炼与治疗。
“生命的缓冲带”里
有了康复转折点
呼吸重症康复病区是康复医学科里最“沉静”的一个病区,常被医护人员看作是“生命的缓冲带”,这里的一丝波澜也许是重症病人发出的紧急讯号,也可能迎来重生的奇迹。
去年,刚进入病区的阿光度过了几次危机。“前期患者需要抗结核,同时咽部的多条插管刺激产生的分泌物也常让他肺炎一直得不到好转。”赖敏说,面对下达多次的病危通知书,阿光的母亲从不言弃,医护团队更不可能放弃,根据病情逐步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中国康复医学会吞咽障碍分会主任委员、康复医学科外聘专家窦祖林教授与康复一区(吞咽康复病区)主任史晓轶会诊后决定为患者进行肉毒素注射治疗,以减少腺体分泌,后随着腺体减少及增加有针对性的床旁康复治疗措施,阿光病情开始好转,清醒时间增多。
漫长的康复之路有了新的转折点,接下来身体各器官和机体功能康复治疗锻炼必须跟上。新的希望是阿光母亲事事亲力亲为的动力。然而,去年6月,阿光的母亲被确诊为盆腔癌晚期。“阿光的母亲跟我说,她不想休息,她希望看到儿子能重新站起来。”赖敏说,阿光的母亲三四周要进行一次化疗,她离开肿瘤病区后又会马上回到康复病区照看阿光。
带着母亲的“生命力”
继续前行
阿光母亲的坚持,让赖敏坚定了服务于呼吸重症康复病区的意义和价值。呼吸重症康复病区介于ICU和普通病房之间,作为弥补重症医疗病房和普通病房之间重要生命器官功能监测和支持水平存在差异的一种对策,是人文与康复理念的一个发展方向。“医务人员结合专业的监护、护理、康复设备设施,24小时为病人提供积极的康复治疗,家人不再被隔绝于冰冷的ICU病房外,无疑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赖敏说。
阿光与他母亲在病区里彼此扶持,情感的支撑从未停止。经过几个月的积极治疗,去年11月,阿光停用心电监护,拔除了空肠管改用普通胃管进食。今年,阿光已经停用抗结核药物,可以自己坐起来,接受床旁康复治疗。“他母亲能陪伴他治疗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护士长阿燕说,新年后,阿光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已无法离开肿瘤病区,“阿光自己推着轮椅,在我们的陪同下看望了他母亲,阿光的母亲没有伤心,因为她的儿子‘回来’了。”
今年4月,阿光的母亲在医院安静地离开了。“临终时,能感觉到握住我手时微弱的力气,但是清晰的嘱托正是我们医者的使命——‘他今后的康复路还很长,交给你们了’。”懂得理性面对生离死别的赖敏,再一次动容。
能长时间用懒人支架玩手机游戏、自行扶墙站立半小时、气管套管说话瓣膜练习可坚持15分钟以上,坐轮椅及脚滑地面带动轮椅行走2小时……在医护团队的努力下,如今,经历一年多“磨难”的阿光,获得的这些“突破”足以宽慰“天堂”上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