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浇筑超级工程 用激情点亮湾区梦想

▲电焊工忍受高温酷暑,一丝不苟做好电焊。

▲工人在高空车上作业。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全景。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建设进入尾声,建设者们即将完成他们生命中很是重要的作品。3年的时光,数万名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化为激动人心的期待——期待着这个最大工地破茧成蝶,向世界展开绚丽的“翅膀”。

3年的时间里,多少难忘的面孔、多少动人的故事、多少见证奇迹的时刻,一批人走了,一批人又来了,他们在酷日下奔波劳作,为湾区建设留下了激荡人心的时代记忆。

女性建设者 撑起工地“半边天”

头戴安全帽、身穿反光衣、手拿钢卷尺、脚踩劳保鞋,飞快地行走在钢筋上。谁说工地是男人的主场?还有很多女建筑工人奋战在一线,撑起了工地“半边天”。杨华,中建三局二公司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施工总承包工程项目部副经理、质量总监、工会主席。自2017年来到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北区,杨华便全身心投入到施工生产一线,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带领项目质量团队严抓75万平方米建筑的质量。她总是能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施工现场遇到的质量问题,总能在质量评估工作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有效的整改建议。2019年,杨华被评为了湖北省“三八红旗手”。

重庆姑娘陈静,四川大学的中文系才女,一毕业就来到了这个大工地。两年前到项目现场的时候,这里还什么都没有。一天天跑现场收集素材,通过镜头和笔头服务工地,那些被晒得黑黑的工长,台风来临时在大雨中搬袋子的抢险工人,她眼见着会展中心一天天长成,也记录下了很多工友的感人瞬间和动人故事。父亲和她在一个工地工作,去年父女俩在宝安过了春节。她说,自己很喜欢这座城市。

工地“安全兵” 背着“百宝箱”日均步行6万步

一名安全员负责的作业管理区有2万平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3个标准的足球场大小。廖培培负责的作业管理区有5万平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7个标准的足球场大小。烈日下每天平均步行6万步,“酱油色”是他们皮肤颜色的标配。

“不好!”廖培培大步跑到前方正在桩基作业的一名工人旁边,强令他停下作业,从工具包里拿出藿香正气水,一边用手扇风,一边看着工人喝下。询问状况后让工人暂时回宿舍区休息。“你看他脸上都没汗了,嘴唇干得发裂,这是中暑的前兆。我包里啥都有。”说着,他得意地一笑,一边从包里翻东西。“有手电筒、激光笔、藿香正气水、云南白药气雾剂,全吧!”

3个月要完成5万吨钢结构构件安装,相当于平均每天要完成一幢17000平方米的轻钢厂房。深圳会展国际中心钢结构项目部五大施工区进行大面积同步平行施工,工地密密麻麻遍布根桩、钢柱及各类施工设备,每天同时有453名工人在平均温度超过35摄氏度的烈日下作业,工人的生命安全尤为重要。就是这群“安全兵”,自所在项目部进场以来,实现了安全零隐患、零整改、零事故。

项目物资员 通宵坚守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深夜,热闹了一天的工地安静下来。大部分人进入了梦乡,而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物资部两名物资员李奇和江恒,却迎着夜色踏上前往工地的路,准备开始一夜的砂浆卸料工作。

为了不影响白天施工,项目砂浆卸料工作都是在夜晚进行。78万平方米的工地上,共有近20个卸料点,各区域砂浆需求量不同,极容易因为协调不到位而导致运输混乱,延误施工时间,这就决定了这段时间需要有专人协调,保证施工生产不受影响。

下午4点左右,李奇和江恒便要前往现场的每一个卸料点,收集第二天各区域的砂浆需求计划。走完20个卸料点,常常衣服都要湿几次,回项目部也顾不得换衣服,匆忙计算好需求总量,做好卸料计划,再联系搅拌站,合理安排好发车量。

晚上9点,他们再次前往现场,逐一排查卸料物具、人员准备情况,交通运输情况,确保各项卸料准备事项都能及时到位。李奇说:“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倘若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耽误夜晚的卸料工作。”

项目现场一天的砂浆需求量约200方,共20余车分批到场。凌晨2点,他们第三次前往现场,逐一核对各卸料部位的砂浆到料、卸料情况,如果出现车辆未到位情况,他们要立即与搅拌站沟通协调,确保运送过来的砂浆量满足白天的需求计划。

这个工作要一直持续到早晨8点,直到将最后一车砂浆安排到指定卸料点之后才能离开工地。“看着一车车砂浆到达指定卸料点,保证明天的施工进度不受影响,我们是累并快乐着的。”小伙子们说。

宝安日报记者 张萍 通讯员 陈静/文 记者 刘安邦/图


[责任编辑:贺靛婧]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