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碧道年底前完成5个节点建设

燕罗湿地公园。

近日,记者到燕罗湿地公园看到,这个“弯月形”的河滩经过改造后华丽转身,打造成兼具水质净化和游憩休闲功能的湿地公园,水草摇曳、睡莲秀美、鱼群穿梭,水清岸绿滨河胜景,成为全市治河造景典范。

记者从区水务局获悉,宝安在全面截污的基础上,因河施策,开展河道生态修复、内源污染削减,河岸植被和湿地群落建设等,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区水系环境,已经初见成效。目前已累计完成清淤约281万立方米;完成18条河流、126公里河道景观提升;新建两座湿地公园(燕川湿地公园、万丰河湿地公园)、建成2座滨河公园(铁排河平峦山公园、童年广场公园)。此外,宝安将重点推进茅洲河碧道省级试点段工程及铁岗排洪河、应人石河、机场外排渠碧道区级试点工程,计划2019年底前有序恢复河道生态空间,新建石岩生态库湿地林、塘头湿地、宝石湿地、石岩湿地等4块湿地。

因河施策 全面修复河流生态

河流与湖库相比是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其流水特点使得河流本身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但就宝安区河流来讲,河道普遍实施硬底化、建设直立挡墙,隔断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联系,水生生境支离破碎,加上污染底泥淤积严重,内源污染不断释放,底栖微生物多样性差,导致河流生态平衡严重破坏。

针对这些问题,宝安区要修复河流生态,必须在实现全面截污的基础上,因河施策,近期应以修复河道形态、削减内源污染提高水质、修复河岸植被和湿地群落为主,远期逐步恢复河流水文调节、水体自净、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景观功能,构建水生食物链网,实现河流自然本底功能修复的“治本”要求。

据悉,当前主要实施路径包括:一是控制底泥污染,宝安河流底泥淤积十分严重,是多年污染的积累,也是河道黑臭和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通过采取底泥原位修复等技术实现对河道底泥污染控制。二是岸线形态修复,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通过降低滩地的高程,修改堤线,撤去河岸硬质护坡,改造直立挡墙设计,给河流更多的空间。三是恢复河床自然生境,对传统工程结构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恢复重建生物能够生存的多孔隙空间,充分利用河汊生态特性,大大提升河漫滩湿地的污染物拦截能力,降低水流流速,提升水质净化能力,确保生境连续性。四是不断提升水质,包括曝气复氧、人工湿地等技术,逐步提升水质,为生物多样性恢复提供条件。五是调控生物多样性,通过植物根圈为底栖和水生生物构建多重生境,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

茅洲河碧道年底前完成5个节点建设

茅洲河碧道省级试点段工程宝安段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记者获悉,该工程长约6.1公里, 工程建设内容为“水上—水岸—水城”三大层级,主要包括景观提升、服务设施、标识系统、水生态景观系统、水工设施完善和提升、松岗水质净化厂(一、二期)环境提升工程等14大项。

据悉,宝安区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碧道之环、亲水活力景观节点、洋涌河水闸、啤酒花园景观节点、碧道规划展示馆5个节点的建设,湿地景观节点、环保科教主题景观节点、燕罗文化景观节点3个节点于2020年4月份建成。

其中,“碧道之环”项目位于茅洲河中段河湾处,与燕罗湿地公园、碧道规划展示馆隔河相望,周边山体起伏,景观资源优越,是茅洲河上的一块宝地。此处可眺望洋涌河水闸与两岸碧道美景,故打造一处集科教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建筑,与西侧亲水活力公园整体打造,形成碧道景观体系的有机网络节点,进一步激发碧道活力,提升河道空间品质,成为碧道上的一颗明珠。

宝安日报记者 何艳 通讯员 宝水宣 文/图


[责任编辑:谢莹]

图片新闻更多+

街道新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