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战疫的“青春之歌”
曾被全世界保护着
曾唱着“不想长大”
曾在一些评论里被贴上
“任性”“不靠谱”的标签……
时光荏苒
“90后”“00后”都在成长
这次,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
龙华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却坚定勇敢上前线
他们是医生、护士
是社区工作者、志愿者……
他们穿上工作服,站出来守护家园
成为战“疫”逆行者中闪耀的新生力量
龙华区妇幼保健院“采样突击队”
队员几乎都是90后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女性
每采集每一份标本
就意味着要面临一次风险
面对风险
她们没有犹豫也没有退缩
98年出生的詹嘉敏
是采样队里最年轻的一员
有一些城中村里没有电梯
她拎着沉甸甸的采样箱爬上爬下
一天需要重复数十次
她笑着说
“我年轻着呢,区区几层楼
奈何不了我这种小年轻!”
穿上防护服
她们是最强的战士
脱下防护服
她们就是最美的天使
出生于1992年的肖恒基
是龙华区人民医院
民治社康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
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时间
他今年春节主动要求留守社康中心值班
“社康的任务就是做到
疫情的‘早发现、早排查、早隔离’
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他用他特有的记日记的方式
记录着每一天的疫情变化
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
其中有一天尤为难忘:
“1月30日
今天要负责接送一个
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
到指定的观察地点进行隔离
这是一项具有危险性的任务
但是作为一名医者
我义不容辞要肩负这个使命”
90后的唐双湘是
龙华区中心医院心胸外科的护士
疫情发生后
在隔离区病房工作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
曾有一个病重的患者
因为发热来到隔离病区
身体不适加上精神压力
他情绪比较低落
唐双湘试着用自己专科的
业务知识来帮助他、安慰他
病人对此十分感激
她说:“其实一个小小的举动
就会给病人带去无限的温暖”
90后突击队队长聂文
平常寡言少语
一旦接到重大任务
立即雷厉风行
带着一帮比他小的90后
一忙就是几十个小时不合眼
这段时间在福城各社区协助防疫
聂文的突击队24小时待命
最让他难忘的是大年三十的晚上
有一名从外地回来的居民
有发热的症状,到医院就诊后
不愿意接受隔离
自己从观察室跑了出来
年三十的晚上
突击队整整找了他一个通宵
直到大年初一的上午才找到他
赵发威,今年24岁
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小胖”
疫情发生后
“小胖”主动请缨
成为了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
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平日里
时常惦记的老邻居们
“六七十岁的叔叔阿姨们
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尽量少出门”
为此
“小胖”主动承担起龙华街道
义工联菜篮子分队的主要任务
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志愿便民服务
“我今年18岁了
我可以报名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吗?”
2月份,大浪街道新石社区
收到何星辰的电话
2002年出生的他目前还是一名高中生
当了解到社区疫情防控面临的严峻形势后
放假在家的他第一时间向社区提出了申请
希望能为防控疫情贡献一份力量
艰辛和磨炼是成长最好的催化剂
何星辰说
参与这场战“疫”让他懂得了很多
也成长了很多
“抗击疫情是我们最好的成长礼”
在大浪街道浪口社区的卡点上
有一对身穿“青年突击队”蓝马甲
的“姐弟档”尤为引人瞩目
姐姐李嘉莹2000年出生
弟弟李嘉洲2001年出生
目前都是大一
最近
姐弟俩的学校都已开设了网课
但他们俩没有放弃志愿服务
不管多晚下课
只要时机合适
他们俩总要到卡点帮上一会
哪怕是1小时、2小时
“非典那一年
我们还是个孩子,懵懵懂懂
是你们冲在第一线
为我们遮风挡雨
现在
该是我们这一代扛起责任的时候了。”
姐弟俩的战“疫”宣言坚定而有力
2000年9月出生的江文俊
19岁退伍后加入社区治安队伍
成为其中最年轻的小伙子
当疫情发生后
他主动请战防疫一线
日夜加班围合近3000个铁马
争分夺秒筑起
社区第一道坚实防线
双手被铁丝扎得满是伤口
大街小巷张贴防疫宣传
高空中固定电线
爬高走低
最危险的地方
永远不缺他的无畏
他好似螺丝钉一般
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钻
日夜连轴
却未有一句埋怨
他总是笑着半开玩笑说:
“我是一名战士
就得手握钢枪,冲锋在前。”
龙华这群年轻人
在防控一线的“逆行大军”里
他们的身影或许稚嫩
但他们的目光透露着坚韧和果敢
他们,以实际行动
扛起了重任
扛起来未来
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为他们点赞,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