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

看生物多样性之美 经济高效发展下的深圳生态典范

编辑:郑晓鹏2021-07-30 08:21内容来源:晶报

新闻提要

生命点缀着城市,城市庇护着生命。6月29日下午,随着一头布氏鲸首次被发现在大鹏湾沙鱼涌海域附近捕食,被称为“小布”的它很快上了热搜,迅速成为新晋“网红”。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7月30日讯(晶报记者 李果 王宁 实习生 张美怡 罗倩 通讯员 雷波 王佩瑶)生命点缀着城市,城市庇护着生命。6月29日下午,随着一头布氏鲸首次被发现在大鹏湾沙鱼涌海域附近捕食,被称为“小布”的它很快上了热搜,迅速成为新晋“网红”。

造访深圳大鹏湾的“小布”临摹出城市与野生动物相处的一个侧面,深圳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专家指出,今年10月即将在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深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先进理念、精细化管理和快速联动处置方面的经验,可以作为一个很生动的案例去推广。

鲸鱼、白海豚、仙湖苏铁、黑脸琵鹭……多样性的生物孕育着城市的生机,“天蓝地绿、水清河畅”的美丽画卷正在为你我徐徐展开,深圳正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大步迈进。

俯看海里 “鲸”喜连连

6月29日,一头体长约8米的未成年布氏鲸出现在深圳大鹏湾。身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布氏鲸被深圳市民亲切地称为“小布”。小布状态活跃、灵动可爱,不时露出水面大口“干饭”,周边水鸟环绕,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好不快活!

据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廖宝林介绍,布氏鲸是一种喜爱群居的鲸豚类动物,它们对食物、水质环境要求较高,通常出现在鱼类较为丰富的海域。目前,南海正处于休渔期,鱼群增多;此外,近年来深圳大鹏生态环境改善,这些或许都成为了“小布”来到深圳“做客”的原因。

当发现“小布”出现在大鹏湾时,政府部门第一时间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呼吁广大市民及旅游船只不要靠近,不要围观,不要投喂鲸鱼,来往其他船只尽量避开绕行。并于7月2日召开了研究鲸豚保护专题座谈会,成立了大鹏新区鲸豚保护联动工作组,采取各项措施全力为“小布”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对布氏鲸出没的周边海域,深圳及时进行海洋巡查,劝离无关的船舶,进一步加强对海域船舶的管控力度,共同维护海域良好的秩序;及时分享布氏鲸信息,并随时做好应对突发状况准备;此外,深圳还持续加强大鹏湾布氏鲸出没海域的100余个入海排口和69公里海岸线进行巡查,对入海排口水质持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水质优良。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炳耀是国内首个发现和研究布氏鲸的科研团队负责人。在得知大鹏湾出现布氏鲸后,他带领团队专程前来考察。陈炳耀认为,“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作为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指示物种。而大鹏湾海域已有40多年没有健康布氏鲸进入的记录,因此这头布氏鲸的出现,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布氏鲸在中国非常稀少,包括我们这次布氏鲸是整个中国近十几年近岸海域的第二次出现,它来到这个地方本身是对我们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肯定。它肯定不可能一直长期待在这里,但是我们非常希望,以后当我们大鹏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之后,海洋的生物越来越丰富之后,鲸鱼小布每年会回来一趟。” 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马海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小布’的到来,这是大鹏湾生态质量较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一个很好体现,也是对深圳长期以来重视海洋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肯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海洋所执行所长翟生强表示,鱼鸥翔集、人海和谐是美丽海湾建设中最重要的两大指标,而深圳大鹏除了鲸鱼畅游之外,还有坝光银叶树群落、国家地质公园、拥有数十个沙滩……高水平的生态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对于全国的海湾城市来说,也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同时也是深圳在海洋保护修复成效方面的一次很好的检验。”翟生强表示,去年市生态环境局大鹏管理局等五大部门共同签署《大鹏新区海陆统筹生态环境治理合作备忘录》,探索海洋环境综合治理的精细化、常态化、动态化。“正是有了这个良好统筹基础,这次护鲸行动才能做到快速联动、处置高效、方案科学,特别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这也是非常难得的一点。”

翟生强特别提到,这次护“鲸”行动作为一个应急生态事件,可以作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联动平台的重要契机,以深圳为基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合作。今年10月即将在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深圳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先进理念、精细化管理和快速联动处置方面的经验,是可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作为一个很生动的案例去推广的。”

全民参与 创新生态文明社会共建机制

“小布”的来访表明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修复取得标志性进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了解,大鹏新区有着约占深圳四分之一的海域面积,近岸海水水质100%达到国家一、二类标准,64条河流100%达到Ⅳ类,珊瑚平均覆盖率逾30%,生物多样性状况良好。

河道水质的改善,这离不开市生态环境局的全力以赴。据介绍,针对全市310条河流,深圳开展“一周一测”,制定“一河一策”,实施分类整治,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治水资金超过1500亿元,全市河流水质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转好,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茅洲河、大沙河入选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

记者还了解到,深圳在渔业管理,尤其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等。以“全民保护海洋,共建和谐海洋”为主题,营造“珍爱生命,热爱海洋”的社会氛围。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休渔期由原来的两个月延长到不少于三个月。结合广东省“休渔放生节”、“7·18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广泛宣传。在他们的引导和鼓励下,不少企业和热心市民踊跃捐赠种苗,参与增殖放流活动。

“标本兼治”强化源头防控,强力关停了对海湾污染严重的纺织印染企业,同时实施年度生态补偿,推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减少入海污染,近十年大鹏湾污水收集率由10%提升到98.5%;“固本培元”加强珊瑚、红树林、自然岸线生态修复,建成3个红树林湿地公园;“全民参与”创新生态文明社会共建机制,通过设立“大鹏半岛生态文明建设公益基金”,壮大“潜爱大鹏”民间珊瑚保育组织等举措,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合力的共建机制;“智慧管控”实现对海湾生态环境立体、动态、全过程智慧化监管。建成多个滨海湿地公园,多条生态廊道、滨海碧道构成靓丽的生态公共空间,西涌沙滩修复获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海水水质常年高于功能区标准,生态系统服务持续增强。

和谐共生 建在森林里的城市

美丽海湾水清滩净,陆地森林岸绿湾美。从生态系统组成来看,深圳由约64%的陆域生态系统和36%的海洋生态系统组成,看了生机勃勃的湛蓝的大海,现在让我们把目光回到陆域。

在陆域生态系统中,城镇生态系统面积约占49%、森林生态系统面积约占44%。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深圳森林面积约7.8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近4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在森林里”的城市。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梅林水库还顽强地保存着一大片原始季雨林,林中生长着和恐龙同时代、被称为“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仙湖苏铁。

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水库内的仙湖苏铁自然保护小区是深圳设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球最大仙湖苏铁野生种群。作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仙湖苏铁,是以深圳地名命名的中国特有种,也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和桫椤一样,都曾是恐龙的食物,迄今已有上亿年历史。

除了就地保护,深圳还十分注重迁地保护。深圳有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蕨类中心等,在珍稀濒危的苏铁、兰花、木兰、蕨类等物种的迁地保护、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和回归野外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2008年,500株在深圳培育成功的德保苏铁重返德保定植,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植物回归”;2012年,深圳市又完成了珍稀濒危物种——紫纹兜兰回归自然的项目。深圳在保护植物的同时,还给迁地保护所在地送去了保护技术,培养了人才,为植物回归建立了行业标准。

森林城市又怎么少得了动物的身影?据记者了解,深圳市区域性特有的野生动物有刘氏掌突蟾、白刺湍蛙、深圳后棱蛇,还能找到一种以深圳命名的蜘蛛——深圳近管蛛。2017年5月,豹猫现身深圳塘朗山。这是中国首次在大城市中心地带发现稀有野生动物。广东南岭、车八岭、福田红树林、梧桐山等自然保护地也都曾发现有豹猫的存在。2018年底在华侨城湿地还记录到豹猫种群的繁育,印证华侨城湿地生态系统已日趋稳定。多年来,广东通过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资源监测工作,有效促进了豹猫等动植物的保护发展。

从物种多样性来看,目前,深圳记录有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41目142科585种,本土野生维管植物199科858属1916种,包括仙湖苏铁、桫椤、紫纹兜兰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深圳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市建立自然保护地25处,将全市24.75%的陆域面积纳入了保护,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

深圳将进一步提升森林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同时创新自然教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给广大市民带来更多的绿色生态福利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为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基础和资源。

万鸟迁徙

镶嵌在“深圳蓝”的美丽风景

1206个公园像一颗颗绿色明珠点缀在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站在这片碧绿的土地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是深圳最常见的景致。“深圳蓝”已经成了深圳闪亮的名片,这都得益于深圳近年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有效控制PM2.5等多类空气污染物指标。据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深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六。

以“深圳蓝”为底色,在天空中飞舞的生灵更是引人入胜。每到迁徙季节,数以十万计的候鸟在深圳过冬或休憩,鸟群飞过的壮观场景,与深圳的现代化超大城市相映成趣。

以鸟为例,尽管深圳面积仅为全国的近五千分之一,但在深圳已发现的鸟种是全国已发现鸟种的四分之一。像经常光顾深圳的黑脸琶鹭,是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的动物,同时也是深圳的“明星鸟”。作为全球第二大黑脸琶鹭栖息地,2020年全球黑脸琵鹭同步普查数量为4853只,后海湾(包括深圳及香港)就录有361只。此外,在深圳越冬的候鸟种类多达189种,包括鹭、鸥、鹬、鸭等,其中20多种属于国际、国内重点保护珍稀品种,不乏黑脸琵鹭、黑嘴鸥等极度珍稀鸟类。

深圳候鸟栖息之地就在深圳城市中心地带的华侨城湿地。该湿地与深圳湾水系相通、生物资源共有,是深圳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中转站之一。目前,华侨城湿地鸟类与植被的种类记录均较2007年生态修复前提升超过1倍,平均每年记录鸟类超1万只次,目前共记录鸟类171种。原生态的环境,让超过700种动植物在高度发展的国际化都市中找到一个栖息之所,华侨城湿地成为深圳湾自然生物的庇护所。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是全国首家自然学校,也是全国100多家自然学校的“孵化基地”,就在今年4月,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揭牌成为深圳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主动作为

共同建设美好生态家园

生态文明意识早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参与志愿活动,传播文明之花,共同守护生态环境。作为“志愿者之城”,深圳拥有注册环保志愿者达3.3万人,拥有环保组织141个。2014年,中国首个专注珊瑚保育的民间社团组织——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简称潜爱大鹏)成立,它开创了海底作业、社区互动的海洋公益保护模式。

在科技方面,深圳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获批建设国家基因库,这是全球第四个国家级的基因库,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综合基因库,保护遗传多样性由华大基因承建运营的深圳国家基因库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国家级公益性创新科研及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我国唯一一个获批筹建的国家基因库。

40余年来,深圳始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到规划布局、环境营造、产业集聚等方面,持续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今的深圳,不止是一座繁华都市,更是一幅青山绿水的美丽画卷。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在云南昆明举办。届时,深圳将在地方展区展现经济高效发展下的生态平衡典范,展现经济建设和生态发展的携手向前,展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发展,展现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核心价值。

[编辑:郑晓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