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破解“成长的烦恼” 书写基层治理龙华样本

编辑:陶倩2021-09-13 09:50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2019年12月,龙华区在全市首创的24小时党群服务V站开门迎客。

龙华区在全区党群服务V站全覆盖建设“歇脚屋”。


龙华区,1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300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7000多人。面对着爆炸式增长的实际管理人口,高速运转的经济社会发展节奏,严重倒挂的人口结构,基础设施亟待改造的城中村,不断拔地而起的新建小区……如何破解“成长的烦恼”,让基层服务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居民们的认可“多一些多一些再多一些”,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安居乐业,真正实现“来了就是深圳人”,是一场放在龙华面前而且不断刷新考题的试卷。

迎难而上,方显英雄本色。因改革而兴,以创新而强的龙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接受挑战”。多年来,龙华坚持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道路,牢牢抓住社区党委这个堡垒、服务群众这个根本、机制建设这条路径、资源下沉这个关键,形成了一个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同向发力的良好局面。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来到社区群众中间,了解社区公共服务、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服务和带领好居民群众,共同把社区建设好、管理好、治理好。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要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牢记殷殷嘱托,书写党建奋进答卷!龙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龙华样本”:“党建+科技+治理”探索,实现“一屏尽知社区事、一键尽解烦心事”,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党建带群建共建人文社区”的探索,力求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将党的温暖带到各个角落,让爱充满城市。

整治后的武馆村。


基础

城中村综合治理全覆盖“城市管家”探索落地

在深圳,城中村是很多奋斗者“梦”开始的地方。在龙华区,共有372个城中村,治理总数全市第三,居住人口超210万,全区2/3以上人口居住在城中村。如何破解龙华城中村治理难题?如何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如何让龙华人居有所安?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提及龙华,市民总会同步浮现“城中村多”“环境脏乱”“交通拥堵”等印象。从功能新区到成立行政区,再到现在全面开启先行示范区建设新征程,龙华的城市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要带一位客人直观感受龙华城区环境的变化,不妨大胆邀请他到城中村来。如果说高楼大厦、宽敞马路、公园绿地、商圈广场是一个地方的门面,是聚光灯追逐焦点,那么人口密集、握手楼交错的城中村则常是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在光亮的背面,有时提起,还让人难为情。但在龙华区,这样的差距正在加速缩短,“市井”的城中村,同样是“门面”,同样是风景!

2018年开始,龙华区全面打响城中村综合治理攻坚战,分3年时间,分步骤完成339个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从社区治安、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燃气安全、食品安全、弱电管线、环境卫生、市容秩序、交通秩序、生活污水等10个领域入手,下大力、出实招,为城市居民提供宜居宜业崭新环境。综合治理过程,坚持“一村一特色”理念,因地制宜注入文明内涵。

非遗文化与现代元素交融的清湖新村,艺术改造与环境治理一体推进的上围艺术村,从脏乱差重点村到岭南式花园小区的竹村,上万户装上天然气的龙华“门面”民乐村……如今,一座座安全、干净、有序、和谐的文明新村在龙华区陆续绽放,一批历史风貌、文化特色兼具的特色新村,已经成为龙华这座都市核心区新的风景。

硬件好了,软件也要改变。龙华区在城中村综合治理进度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更科学、更规范、更有效的城中村物业管理新模式,加强城中村综合治理后的后续管理,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力争取得长久性胜利。今年5月,龙华区“城市管家”工作现场会在大浪街道召开。元芬新村(微棠新青年社区)、浪口水围新村的人性化、智慧化管理让参观者眼前一亮。

龙华区分步骤完成339个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


以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品质、打造都市核心区风貌为目标,龙华区在实施城中村治理一核多元、规范管理、良序治理、精细服务、优质宜居、科技赋能“六治”模式的基础上,以“城市管家”为工作切口,探索党建引领城中村全周期治理。当前,注重市场化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元芬路径”和侧重队伍专业化、管理集成化、服务标准化的“水围路径”两种模式正在形成。

去年以来,龙华街道“社区党建规划师”试点项目开展如火如荼。以社区党建规划师团队为“外脑”,龙华街道基于社区实际情况,挖掘自身辖区党建特色亮点,制定符合各自实际的特色方案,推出“一社区一项目”。其中,华联社区党委将以城中村党建为抓手,以“零距离管理服务”小程序为基础平台,全面实施夯基工程、创安工程、亮村工程、活力工程“四项工程”。

阵地

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打造10分钟党群服务圈

龙华一直牢牢记着总书记的嘱托,通过党建引领资源、服务、管理“三个下沉”,推动工作力量向一线汇聚、在一线调度、在一线服务。

刚过去的暑假,北站社区“空巢儿童”暑期快乐营如期而至。孩子们在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专属教室里将学习常规课程和书法、超级演说家、舞蹈等特色课程。社区工作人员还清晰地记得最初办这活动时,由于活动场地不足只能打“游击战”,不断变迁场地,甚至一个场地对分同时办两场活动,还要向小区物业借桌椅。

北站社区工作人员的经历并不“特殊”。实际上,由于基础薄弱,在龙华新区乃至龙华区成立之初,社区党群服务阵地普遍存在着硬件不硬、软件偏软,投入不足的情况。从薄弱的基础出发,龙华区想方设法打造阵地。

近年来,龙华区构建了开放、集约、共享的“1+N+V”党群服务中心体系(1个区级党群服务中心,N个社区、园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批党群服务V站),实现平均1公里范围内有1个党群服务中心,打造龙华10分钟党群服务圈。2018年6月,龙华区级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开放,47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精准设置28个服务功能室和特色服务项目,把最好的区域、最好的服务资源留给居民群众。

在“1+N”的基础上,龙华区按照“服务阵地更靠前、服务功能更亲民、服务水平更高效”的原则,在城中村、老旧小区等最接近群众的城市角落、边缘地带,建设党群服务V站,延伸服务触角。

2019年12月,龙华区在全市首创的24小时党群服务V站开门迎客,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以群众需求为“半径”和导向,面积在50平方米左右,选址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覆盖不足的城中村、工业园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零距离贴近群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歇脚屋”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多种服务。


今年初,龙华区启动全国首个“外卖骑手安全驿站”。不久后,龙华区出台《龙华区“歇脚屋”建设指引》,在全区党群服务V站全覆盖建设“歇脚屋”,依托现有功能区域,配齐必要的设施设备,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多种服务。

北站社区智慧中心。


氛围

多元共治人人参与激活社区治理一盘棋

在“多元共治、人人参与”的理念下,龙华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与经验正在成为“深圳品牌”“全国品牌”。

在深圳北站,有个特别的“联席会”——由北站社区党委牵头的党组织联席会,它有效统筹广铁集团深圳北站等“省、市、区、街”四级驻区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实现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组织凝聚、高效协商,有效统筹解决好全国特大型高铁综合枢纽、全省流动人口最集中区域和全市最大保障房等方面的管理难题。

北站社区的探索不是特例,因地制宜敢于创新,龙华区更多融合共治模式正在发芽生根。

龙华街道位于老城区,工厂多,城中村密集,流动人口多。为了让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彼此“不陌生”,龙华街道“有事没事到‘租客聊吧’,聊一聊烦心事、揪心事,谈一谈好点子、新路子”,已经逐渐成为租客群体间的新时尚。龙华街道打造“租客聊吧”构建了多方参与的协商议事机制,解决高空抛物、儿童安全、环境卫生保护等社区日常问题。

福城街道产业工人超30万,调动产业工人参与社会治理是推进福城社会共融的必答题。福城街道在街道范围内开展产业工人自治会创建工作,通过以服务社区赚取学费的利好,实现产业工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让产业工人群体真正成为社会建设参与者,一批基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也迎刃而解。

观澜街道公共配套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澜街道下沉公职人员到具体街区担任“街长”,牵头汇聚各级治理资源,动员党员、志愿者、社会组织、辖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参与,成立街区理事会,设置街区责任公示牌,确保每个街区都“有人抓、有人管”。鳌湖艺术村实行“街长制”,艺术村组建了“两队一联盟”,解决了许多环境和秩序问题,擦亮了艺术村的名片。

龙华区建成全国首家民法主题公园,推动以文化熏陶、感性共鸣、理性思考、自觉接受等新方式开展居民普法教育。


敢于创新,多种融合党群共治模式在龙华区已经生根发芽。值得一提的是,龙华区建成全国首家民法主题公园,推动以文化熏陶、感性共鸣、理性思考、自觉接受等新方式开展居民普法教育。

“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面对全区非户籍人口占比近九成、人口结构严重倒挂的现状,龙华区着力深化融合共治,非户籍人口这个社区治理的最大变量正成为正能量的最大增量,激荡在龙华这片热土。

模式

“党建+科技+治理”赋能民生服务更“精准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龙华的“基层治理”也不断升级,开始向“党建+科技+治理”模式探索,大数据、物联网、AI智能等信息化技术,都成了“党建+科技+治理”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都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北站社区的城中村房屋安装了智慧空气开关,哪家出租屋存在漏电、过温、过流、过载等情况,会第一时间将隐患传到北站社区智慧指挥中心实时更新大屏幕上,相关工作人员马上对隐患进行排查和处理。

龙悦居是北站社区的保障性住房,住着不少独居老人。社区党委陆续为独居老人推荐配置智能穿戴设备,动态了解老人健康状况,通过智能传输设备及时进行安全预警。

哪里有超门线经营,哪里有车辆占用人行道,哪里有垃圾乱堆放,“AI网格员”马上出动,对违规现象进行实时抓拍,大屏幕上一目了然,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马上前往处理。聪明的“AI网格员”还能分析回潮情况,连续三次出现,事件将“升级”,相关部门将开展联合行动。

“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整体性改革、精细化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2019年,龙华区提出“党建+科技+治理”的创新模式,在北站社区成功试点后,在全区全面推广运行。

“党建+科技+治理”模式全区推行以来,受到国家、省、市肯定,被省政府选为2020年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今年7月进一步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顺应时代潮流,拥抱数字科技!“党建+科技+治理”探索为数字治理率先探路。2020年,龙华区在深圳率先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数字城区和数字治理“三位一体”的“数字龙华”,推动“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其中,数字治理将通过探索最广泛的连接、最精准的算法、最立体的应用,推动龙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一条符合高密度城区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

8月20日,龙华“区—街道—社区”三级数字治理指挥中心正式启用,“1+6+N”的扁平化、一体化指挥架构初步建成,龙华数字治理由此迎来质的飞跃。三级中心的启用,是龙华区始终坚持数据资源向基层下沉、块上融合的结果,也标志着数字治理建设在龙华全面铺开,城市治理走向全域覆盖,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更温暖。

记者 王雪敏(资料图片)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