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

香港“北上新方略”,引发“深港大都市圈”遐想

编辑:马静欣2021-10-08 09:29内容来源:深政观察

新闻提要

共同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国庆假期期间,深圳人被两则重磅消息刷屏。

一是10月6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2021年度施政报告中宣布设立香港“北部都会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跟深圳、跟大湾区协同发展,共同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二是国庆前夕广东省公布的《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多次提及“港珠澳大桥”,明确:“研究深圳经港珠澳大桥至珠海、澳门通道,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

无论是林郑月娥《施政报告》官宣“北上新方略”,还是港珠澳大桥有望“单Y变双Y”,都显示大湾区的融合正在加速,而港深间的更紧密关系则是融合加速的发动机。

“没有一次施政报告这么多次提及深圳及深港关系”

这是林郑月娥本届任期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施政报告》。本次报告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深圳”、“前海”、“深港口岸经济带”等涉及深圳及深港互动的关键词出现非常频密。

“我们最好的合作伙伴是深圳,从没有一次的施政报告,会这么多次提到深圳以及深港关系。”林郑月娥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稍后会把施政报告送给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共同探讨下一步如何对接。

林郑表示,这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将为香港的长远发展前景谋定新方略,别具突破性和前瞻性意义。

其中,“北部都会区”是媒体聚焦的核心。

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后,马不停蹄出席多个活动解释报告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北部都会区发展问题。

根据同日发布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香港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成熟的新市镇及其相邻乡郊地区,并有六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和发展枢纽,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

林郑月娥表示,这里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并额外开拓约600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目前在北部都会区内的多个已规划或规划中的发展项目,预计可提供约35万个住宅单位,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共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都会区内的职位数目将由现在的11万6000个,增加至65万个,包括15万与创科产业相关的职位。

另外,北部都会区的整合和扩容工作,会由以铁路为运输系统主要骨干所带动。《发展策略》中提出的铁路项目包括五条新铁路,当中会接驳到深圳前海、新皇岗口岸及罗湖新口岸。

从地理位置不难看出,深圳的中心城区,就在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对面。这里拥有多达七个跨境陆路口岸,是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

“北部都会区将是香港未来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林郑月娥表示,北部都会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这里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将尽享港深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红利。

“我们又有一个新的机遇了,香港、深圳可以强强联手,打造一个对粤港澳大湾区非常有利的经济体”。林郑说,有关香港跟深圳的合作,尤其是在北部的都会区,北部都会区大部分的工作,不单是面向香港,也是面向深圳的。“5个铁路项目,起码有2、3个都是跨境的。”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撰文称此举是“香港具有‘革命性’的超级动作”,认为设立北部都会区显然是香港城市空间发展史上的一次战略性改变,深港全方位、全领域深度合作即将成为现实:

“香港推动北部都会区建设,一个最直观的现象就是,与北部一河(深圳河)之隔的深圳实现无缝对接。香港终于要在毗邻深圳的北部实施超大动作了,其实就是像深圳那样,把香港北部由乡村地区发展成为繁华兴旺的都会地区。”

“深港这两个历史上就是一家人的兄弟城市,如今通过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区开发,通过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通过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必将实现全方位、全领域的深度合作,真正推动深港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深港大都市圈已然浮现

林郑此次的《施政报告》中还有一个首次提及的概念“双城三圈”,也引起颇多关注。

林郑月娥表示,在国家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港深两地紧密互动,由西至东建设了7个陆路口岸和相连的交通基建,使两地有条件跨越后海湾、大鹏湾和深圳河而相互连接,形成“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

其中,“双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双城三圈”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境内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并仍拥有庞大发展潜力的北部都会区。

林郑月娥后续解释说,“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于香港特区政府与深圳市政府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联手的作用,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此概念一出,很多业界专业人士都提出,这意味着深港大都市圈已然呼之欲出。

宋丁认为,香港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影响的不仅是深圳一座城市,还会影响到整个深圳都市圈。当北部都会区横空出世的时候,深圳都市圈必然要与香港实现全面融合式发展,形成一个全新的“深港大都市圈”,在这个新的都市圈内,深圳和香港都是核心城市,或者说是都市圈的核心板块,就如大湾区规划纲要中所说的,是“港深极点”,由此带动都市圈内的东莞、惠州、河源、汕尾等圈内诸城市,形成都市圈有机联动、共享发展的新格局。这样的格局对于香港来说,既发挥了香港的优势,又使得香港拥有了更加坚实的都市圈腹地,可谓一举两得。

更重要的是,这个深港大都市圈拥有在全球范围内最强大的金融、科技创新、现代智造、物流航运、国际贸易、网络经济、都市圈消费等综合功能,必将深刻改写世界都市圈的历史,也将创造中国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全新历史。

也有专家认为,“双城三圈”核心是紧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的“港深紧密互动圈”。

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作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港方园区只有87公顷,跟深圳方面超过300公顷的园区差距太大,所以计划把落马洲管制站迁往深圳新皇岗口岸之后腾出的土地,再加上附近的部分鱼塘和乡村土地,一共新增150公顷做科创用途,以建设“新田科技城”。

“新田科技城”将是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的重心所在,也是真正能承载香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如何与深圳错位发展,这对于未来的规划是一大考验。

这块区域是只隔有一条窄窄的深圳河,是深港两地能够真正融合的亲密接触点,因此也正是香港能否实现创新发展、深港能否共同构建创新型国际大都会的关键区域。因此,北部都会区虽然是香港完全主导发展,但是要能真正融入国家发展大格局,从规划阶段开始就需要深圳方面积极参与、共同规划。

深圳向南,香港向北

香港的北部都会区计划,没有深圳的配合、广东乃至中央的支持是不可能推出的。

林郑月娥6日就表示,要有效落实《发展策略》,建设北部都会区,香港特区政府须与深圳市政府紧密联系,共同推进相关项目。这也是林郑@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提出要把施政报告送给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共同探讨下一步如何对接的原因。

实际上,对于深圳来说,向南一直是坚定不移的方向,也是深圳经济特区40多年取得发展奇迹的重要因素。

从深港创新圈到如今在大湾区框架下的“深-港极点”,深港合作这张牌,是深圳各个时期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王牌之一。

深圳很早就提出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南联,对接香港,是深圳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新时期国家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创新试验场”中,“深-港极点”是推动规则衔接的“重点实验室”,前海、河套则是 “先行启动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全新坐标系下,一系列围绕金融现代服务业的大胆试验正在前海有序推进,在与前海东西呼应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围绕科技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也在加速上演,前海、河套,和正在推进的深港口岸经济带,正在深圳河一河两岸串珠成链,成为打破要素自由流动障碍和制度软环境落差,全面对接国际化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微型试验场”。

不久前“前海方案”的正式公布,又将深港之间更紧密联系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而香港“北上”此前也已有苗头。

大湾区加速融合以来,深港合作日趋紧密。今年9月,恰逢“前海方案”公布之际,林郑月娥率领特区政府代表团到访深圳,出席深港高层会晤暨深港合作会议。这是深港合作会议首次以特区行政长官和深圳市委书记参与的高层会晤暨合作会议形式进行,规格的提升体现了两地融合的决心力度。

林郑月娥在会上表示,香港将以积极进取、互惠共赢的取态与深圳优势互补,创造更辉煌的“双城故事”。当天她还就“前海方案”发布发声:《方案》的推出,将有利推动更高水平的深合作,发挥两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双引擎”的功能。

9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深圳会见了林郑月娥,希望特区政府抓住大湾区建设的机遇,用好中央支持政策,不断深化香港与内地的互利合作。

这些都为此次《施政报告》提出“北上新方略”作出了系列铺垫。

无论是深圳向南,还是香港北上,都体现了当下国家大战略、湾区大布局以及融合的大趋势,有媒体认为,深港之间最终会崛起一个创新型国际大都会,“这是大湾区的需要,也是深圳与香港凝望百年后的共识。”

[编辑:马静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