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龙华之美市民看看团”开团,120余位市民边走边看记录龙华之美。
龙华新闻讯(记者 袁春燕 通讯员 江政宗/文 记者 陈建华/图)“十年蝶变,龙五华章!”随着整齐的口号声在北站中心公园响起,“十年蝶变龙五华章——感受龙华之美市民看看团”活动昨日宣告正式启动。四条线路,120余位龙华市民,踏上寻迹龙华之美的旅程,用脚步丈量,用眼睛去发现和欣赏,看家门口的大成就,看龙华蝶变华章,以最欢愉的心情喜迎即将到来的龙华区五周年。
文明之美市民看看团乘车出发,以市民的眼光,去发现、欣赏家门口的大成就。
“奋斗之美”“城市之美”“产业之美”“文明之美”,四条精心挑选出来的参观线路各自设计了4个最能代表龙华建设成就的打卡点,全方位展现龙华之美。“自1月1日发出招募征集令后,我们接到了300多位市民的报名信息,最终遴选出120余位,分成四组打卡龙华各个景点。”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120余位市民中,有兢兢业业的劳动模范、救死扶伤的医生、守护平安的警察、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但更多的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奋斗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希望让更多市民切身体验深圳改革开放的变化,共享龙华发展成果。增强大家热爱龙华、建设龙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022年继续选择扎根龙华、建设龙华,和龙华成双成对、共同发展。”
为了提升市民在参观龙华景点时的兴趣,加深其对龙华的印象,市民看看团各个线路设置了拼图、抽盲盒等互动游戏。市民们边游边玩,欢声笑语不断,团友们纷纷表示,竟不知朝夕相处的龙华有如此多的创新亮点。
据悉,四条线路中,“奋斗之美”线路以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奋斗者广场(民治)、弓村纪念馆和奋斗记忆馆为主,线路突出“无奋斗不龙华”的城市精神;“城市之美”线路走访龙华城市客厅、观澜河湿地公园、社工村(大和社区)和民法公园,展现龙华从“关外”之地变为大美城区的蝶变过程;“产业之美”线路游览汇隆总部大厦、龙华城市客厅、大浪时尚小镇和银星科技园,通过不同角度晒出龙华产业经济发展的“成绩单”,展现龙华通过腾笼换鸟、招大引强、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经济“量”到“质”的飞速提升;“文明之美”线路带市民探访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上围艺术村、版画基地以及即将开放的九龙山体育公园等人文新地标,看龙华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新时代中如何交融、碰撞,从而产生耀眼火花。
十年蝶变,龙“五”华章。10年间,龙华人口增长了114.94万人,建立起了“有轨+地铁+公交”无缝衔接的现代化都市交通系统;建设了100余座公园,135公里的环城绿道;实现新增公办学校学位数和幼儿园学位数其增量、增幅均连年位居全市前列。市第二儿童医院、区综合医院等多家医院项目加快推进,龙华图书馆、九龙山体育公园、龙华文体中心、简上体育综合体等一大批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建成开放,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在龙华的改革中不断增强。
接过2021年的发展接力棒,龙华区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意气风发踏上新征程,为全面打造“数字龙华、都市核心”赓续奋斗、谱写更壮丽的发展篇章。
奋斗不止共同描绘龙华文明新画卷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用文化涵养,用文明擦亮,城市的底色越足,魅力和气韵将愈发增强。近年来,龙华区以构筑近悦远来的幸福家园为目标,致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擦亮了一张张闪亮的名片。“文明之美”线路让市民感受到了龙华文明新风尚,也感受到了龙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创新发展交融所迸发的活力与力量。
各美其美景色帧帧如画
“十年蝶变龙华梦,龙舞华章展盛世。文明之旅见繁华,龙华之美人人夸。”这是市民看看团成员杨文飞在游览结束后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杨文飞对龙华高速发展的全面评价。走进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探寻上围艺术村、版画基地的古村蝶变秘密,打卡即将开放的九龙山体育公园,“文明之美”线路的团友们不仅把龙华的美景一一装入眼帘,也将其定格在了手机、相机所拍摄的照片中。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文明之美市民看看团参观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这些在中国文坛上熠熠生辉的名字,曾出现在抗战时期一场成功的大营救名单里。历时六个月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为中华民族、新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和“文脉”,曾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而今,这个位于龙华区白石龙老村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成为了市民重温大营救历史、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的最佳红色打卡点之一,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到访。在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内,团友们认真听讲解员讲解营救历史的同时,也不忘拿出手机拍照记录。“我来扫码试试看。”在电子沙盘展示区,得知扫码即可下载相关的资料图片,不少团友都跃跃欲试。“这是4D技术吗?”有团友对着山寮招待所展示区域所投放出的活动画面发出了疑问。“动”起来的画面让市民得以直观感受到当时一批批文化名人在阳台山草寮里生活的场景,也真切地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中的不易与艰辛。
文明之美市民看看团参观上围艺术村。
参观上围艺术村熨斗博物馆。
“这些熨斗是做什么用的?”“古时候的熨斗怎么像汤勺?”“哇,这么多连环画,这让我想起家中好像也珍藏着一些,我得回去找找看。”在上围艺术村,团友们走进了“藏”在古村里的熨斗博物馆和电影博物馆,里面珍藏的宝贝让大家称奇。
参观电影博物馆。
上围艺术村的前身是上围老村,是一座具有400年历史的传统客家村落。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客家老村走在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龙华积极探索政府搭台、艺术家唱戏的城中村发展路径成功“救活”客家老村,让其从城中村变成了“城中景”。上围艺术村的蜕变,是龙华十年蝶变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现在的艺术村入驻了100名各类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为古村带来艺术变革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观版画基地工坊。
“几年前我来过这儿,没想到今天变化这么大。”不少人对版画基地都不陌生,它已成为龙华区一张蜚声国际的文化名片。从了解版画发展历史,到近距离观看版画制作过程,从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到走进传统的客家排屋,今天的版画基地让团友们看到了另一种美。“这么多版画是用在什么地方?”团友们围着两摞半人高的版画作品追问道。“这些都是为了即将开幕的冬奥会而准备的。”版画工坊工作人员介绍道。42个国家53位艺术家通力合作,围绕冬奥会冰雪文化、比赛场馆、风土人情等创作版画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奥运,了解冰雪比赛,同时也向世界推介版画。很快,这些印制好的版画作品,将“出发”助力冬奥会,而此刻,团友们有幸先睹为快。
在300年历史的客家村落基础上扩建的版画基地,是集合版画创作、生产、展览、销售一体的国际级版画示范基地,同时也是一个风景胜地。“我老家也有这种客家古屋,但是跟版画基地的客家排屋比,总少了点艺术韵味。”团友们参观艺术客房时,惊叹于曾经的排屋被保存得如此之好,同时,也看到了在现代装饰艺术的修饰下排屋再换新颜的各种可能性。
九龙山体育公园。
羽毛球馆、室内恒温游泳池……智能化的体育场馆吸引了年轻团友的目光。1月7日,龙华成立行政区五周年生日之际,这个崭新的九龙山体育公园就正式开放与市民见面了。作为“文明之美”的最后一个打卡点,团友们得以提前探营,一睹体育场馆的“庐山真面目”。位于九龙山数字城规划范围的九龙山体育公园,开放后将实现龙华区体育场馆零的突破,圆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体育锻炼乐趣之梦。
看今昔变化对比赞美声声入耳
“变化非常大。偏远是龙华曾经留给大家的印象,但现在的龙华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居住在这里感觉太棒了。”此次参加看看团,苏少紫携着好姐妹陈婷婷和许窕敏一起参与打卡,一路的所见所闻让她看到了龙华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九龙山体育公园,真的太漂亮了,简直符合我对体育场馆的所有想象。”喜欢运动的陈婷婷难掩对体育馆的喜爱,并告诉记者,开馆后,她一定会多多“捧场”,在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运动让自己的青春飞扬。
“我来深圳二十多年了,现在住在大浪街道,这次参加活动,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龙华。”苏新凤阿姨一路上都忙着录视频,她看着龙华“成长”,惊叹着龙华的蜕变。“以前大浪街道像样的公路都没有,这几年变化很大。”几个打卡点分布在民治、观湖和观澜片区,这也让苏阿姨看到了大浪片区以外的风景。“体育场馆很大气,真希望大浪也有这么高端的场馆。”苏阿姨羡慕地说。当得知未来数年,龙华区将陆续建成13个文体场馆,而大浪也将迎来体量颇大的文化和体育场馆设施时,苏阿姨开心地笑了。
上围艺术村党建书吧。
“我曾到过上围艺术村的党群服务中心,但没有参观过艺术村内古色古香的客家老屋。这一次的体验,让我对上围艺术村有了新的认识。”刘灿娥告诉记者,她对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和版画基地印象特别深刻。“纪念馆这一站设置得非常有意义,有机会我一定会带孩子去重温这一段革命历史。版画基地的风光很好,很适合都市人在此放松身心,享受片刻的宁静时光。”虽然家住民治片区,但青宴妃坦言,自己是第一次踏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在《再会吧,香港》的曲谱墙前,青宴妃跟着曲谱轻轻哼唱。“我是军人家庭出生的,对革命历史类的主题特别感兴趣。”此前,青宴妃只是知道历史上发生过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而这次活动让她对这一段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十年耕耘征途艰,蝶变新区文化先。龙舞凤歌皆礼赞,华章溢彩颂明天。”结束了“文明之美”线路的行程,看到龙华令人赞叹的新变化,青宴妃有感而发。她希望龙华未来可以多组织这类活动,让更多市民有机会走一走、看一看,感受这个共同建设的“龙华家园”千面之美。
记者 袁春燕/文 陈建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