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陶倩2023-04-11 09:38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3年4月1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段琳筠)近期,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附近的安居空港花园保障性住房项目,正在有序加紧建设当中。该项目是深圳市机场集团自有存量用地。待项目建成后,将有50%房源配租给原单位符合条件的员工,另50%房源由政府优先配租给机场上下游企业员工,既解决了机场和上下游企业员工的住房难题,也盘活了深圳市国有存量用地和低效用地。
安居空港花园保障性住房项目,系此前按照“收地+单主体出让”模式,通过政府收储、完成规划调整后,以协议方式出让给安居集团,用作政府组织配租的保租房。
近段时间,深圳在扩大保障性住房供应上大招频出,安居空港花园保障性住房项目只是其中的具体成果,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对“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的目标按下“快进键”,进行了新的调整,将建设和筹集保障性住房原目标54万套(间)调整为不少于74万套(间),增加的20万套(间)均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以更好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
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深圳还提出2021年-2027年将累计新增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00万套(间)。届时,随着保障性住房逐步供应到位,将覆盖约350万-400万人。预计到2035年,深圳保障性住房覆盖人群将达到约500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6%。
如何将这一宏大目标按时落到实处?深圳做出了创新性路径选择:在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的同时,从机制上以新建为主转向建筹并举,向城中村等存量住房的改造提升要资源,并提出“跟着产业园区走、跟着大型机构走、跟着轨道交通走、跟着盘活资源走”的“四跟”发展策略,让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用地:持续向保障性租赁住房倾斜
建设保障性住房不能是“无米之炊”,深圳首先在用地保障上发力,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
以2023年为例,深圳全年计划供应建设用地1200公顷,供应空间主要分为民生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产业用地和商服用地四大类。其中,民生设施用地计划供应543公顷,居住用地计划供应330公顷,产业用地计划供应300公顷,商服用地计划供应27公顷。
在这一年度建设用地计划中,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保障的两个方面引人注目。一是用地供应逐步向租赁住房倾斜,330公顷的居住用地计划,不仅包括公共住房用地125公顷,而且单列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计划,2023年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达34公顷,占居住用地总计划的10.3%。
二是在产业用地部分,在强调加大产业空间保障力度,精准对接“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空间需求,保质保量完成“工业上楼”提供高质量低成本产业空间任务,推进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建设,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求在产业用地中要部署好保障性住房配套建设。
除了当年计划中的实打实用地供应,更有不容忽视的“用地潜力”。记者从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获悉,为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自2021年以来,我市开展居住潜力用地土地整备专项工作,创新低效用地盘活机制,已累计整备完成居住潜力用地近4.6平方公里。
2022年初,我市还启动了《深圳市城市更新项目保障性住房配建规定》的修订工作,根据我市新形势新变化,结合市场情况,对接国家住房体系,对更新配建保障性住房的相关规定进行滚动修订,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我市将持续加大居住潜力用地的整备力度,计划全年完成不少于2平方公里的居住潜力用地。”据悉,“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整备完成居住潜力用地不少于10平方公里。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表示,多维度多层级的优质空间和用地保障,将进一步促进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深圳宜居城市建设,“用地建设的保障,将推动深圳城市从宜业到乐业,从安居到乐居。”
房源:建筹并举多渠道建筹多主体供应
在土地供应转为存量模式为主的新形势下,深圳主动转变思路,由原有以新供用地建设为主转变为建设筹集并重,全力开展“六类十五种”渠道建设筹集工作,以自有存量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城中村保障性住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工业上楼”配建保障性住房三个渠道为主要发力点,形成多渠道建设筹集、多主体供应新模式。
今年,全市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主力军作用,以盘活自有闲置土地为依托,进一步融合土地、资金、专业力量等各方资源,计划合力建设3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谋划生成20个重大项目,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科学合理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计划。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附近的安居空港花园保障性住房项目就属于这一类型。
今年2月28日,深圳市城中村保障性住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行动在龙华区元芬新村启动。
由于历史原因,深圳形成了存量巨大的城中村住房资源,吸纳超1000万人口,占全市住房租赁市场的半壁江山。存量城中村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成为深圳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的重要渠道之一。为此,深圳提出了“四个渠道、三个结合”的思路。其中四个渠道:紧密围绕“20+20”产业集聚区、轨道交通站点、20大重点片区和市区级中心片区,开展其周边城中村保障性住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三个结合:结合“山海连城”计划、房屋第六立面优化、“三宜小村”创建,开展城中村综合整治,为新市民青年人群体提供大规模的经济适用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今年计划推进4.9万套(间)城中村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项目,选取10个宜居、宜业、宜游的 “三宜小村”精品示范项目。
“工业上楼”配建保障性住房方面,则结合深圳未来五年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厂房空间,加大、加快推动“工业上楼”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工作,出台符合“工业上楼”需要的住房保障政策,为制造业强市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南山智造红花岭产业园一期共配建配套宿舍约3000(间),优先面向园区内员工出租,建成后可为6000-7500人提供居住保障。
记者获悉,2022年,我市财政支出九大类民生投入占比近七成。其中,全市住房保障支出236.9亿元,增长12.1%。今年,我市财政支出将持续大力保障住有宜居和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建设,努力持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品质:创新“四跟”理念供给优质空间
“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路上”,这样的生活状态成为大城市上班族的共同困扰。就业岗位集中地与房源位不匹配,通勤时间过长,成为不少新市民青年人面临的生活难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住房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环境、配套设施、交通出行、公共服务等都成为居住选择的优先考虑因素。
为满足新市民青年人对改善住房条件的新需求,深圳提出“跟着产业园区走、跟着大型机构走、跟着轨道交通走、跟着盘活资源走”的发展策略,确立“按需定建”原则,努力实现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大大降低新市民青年人的通勤成本。
跟着产业园区走,重点通过“工业上楼”配建保障性住房,尽可能做到在哪里上班就能在附近居住。
跟着大型机构走,重点通过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跟着轨道交通走,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从根本上解决通勤难题。
跟着盘活资源走,重点通过城中村保障性住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为新市民青年人提供高品质的保障性住房。
在具体实施层面,深圳将围绕“20+20”产业集群、轨道交通站点、20大重点区域和市、区中心片区,结合“山海连城”计划、“城市第六立面”行动和“三宜小村”创建,统筹做好教育、医疗、交通等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