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视觉PHOTO

首页>龙华视觉

隐秘老村卧虎藏龙,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隐秘老村卧虎藏龙,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来源:龙华新闻 发布日期:2023-09-21 09:15 龙华网字体:T|T | 有人参与评论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展厅复原当年开会场景。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展厅一角。

民治街道原创红色题材皮影戏《白石龙》。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鳞次栉比的住宅楼,热闹喧哗的街巷,地铁和高铁环绕楼群飞驰而过,这里就是民治街道白石龙,眼前是一派现代化城市图景。每天,无数年轻人穿梭于街口巷道间,散发朝气蓬勃的气息。而如果放慢脚步,往昔革命风流、沧桑记忆会徐徐铺开,80多年前抗战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在此上演,邹韬奋、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与文化人士躲避日军搜捕从敌占区香港逃离后,白石龙便是脱险的第一站。

近日,记者走进白石龙社区,走进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再寻访那段激荡的红色历史,东江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历史奇迹,隐蔽在高山密林间、仅有200户人家的白石龙古村,为何会成为文化名人眼中“希望”的代名词?而这段红色故事又如何在今日久久地浸润人心?

当年的白石龙村是“希望”的代名词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占香港,当时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大批内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被困“孤岛”,处境十分危险。根据上级指示,在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和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等的周密部署下,邹韬奋、茅盾、张友渔等进步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静悄悄地从日军封锁下的香港神秘“失踪”,逐批出现在白石龙村,并住进抗日群众搭建的草寮招待所。

虽然在白石龙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这些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依然能“苦中作乐”。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荣誉馆长朱赤说,历经千辛万苦从虎口脱险,文化名人在此地有了暂时安定下来的喘气时机。所以,当年的白石龙村在这些文化名人眼中,也是“希望”的代名词。为接待这些文化人士,几乎全村出动,老少上阵,上山搭草寮、送粮食、传递情报。隐伏于村庄山林中的草寮成了“卧虎藏龙”之地,文化名人在白石龙停留时间短则十几天,长的多达三个月,全村与游击队战士一起尽心尽力地守护着这些文化精英,为新中国保存了文化的火种。茅盾曾经评价,这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向记者介绍道,那时村民会帮游击队队员把枪藏在家中炉灶下,再铺上禾秆,不让日军发现。日军要抓游击队员时,有村民马上站出来,认游击队员是自己的儿子。正是村民的上下齐心,在文化名人、爱国人士来到时,村内没有走漏出任何消息。

焕新升级接待四方客 纪念馆获“国字号”殊荣

烈日下,白石龙村口的三棵百年古树泛着细碎的光,古树后方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屹然而立,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激荡的红色历史。

此前,中国侨联公布第十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名单,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入选并举行揭牌仪式。这是继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202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后又一个“国字号”殊荣。

自2005年9月开馆以来,纪念馆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展现这段二战历史上尤其是深圳抗战史、革命史、文化史上壮丽的史诗长卷。“大营救”参与者后人也曾多次探访纪念馆,重温父辈舍身忘己、不屈不挠的奋斗岁月。2016年3月,曾经参加指挥文化名人大营救的曾生司令员的儿子曾凯平、“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要负责人连贯的女儿连子及其爱人便冒着风雨赶来参观。

2018年,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升级后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全馆占地面积286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分别为一号、二号展厅和白石龙会议旧址。纪念馆的一号、二号展厅主要以图文资料、文物展陈和互动多媒体为主,以龙华人文精神、建立抗日武装队伍、文化精英香江蒙难、深入敌后秘密营救、安全护送回到后方和文化精英展才华6个篇章全面展现1942年历时近200天的白石龙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加入了立体多媒体电子沙盘、弧形影院、动态图文影像触控系统等科技元素,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展陈“严肃、沉闷”的印象,大量声光电前沿技术的运用,给参观体验带来强烈的“沉浸感”。

曾经的参观者

变成参与者、传播者

如果您曾前往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可能遇到过一批“特别”的讲解员:他们脸庞稚嫩却目光坚定,每当有游客进馆参观时,那一段段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历史便会在他们口中娓娓道来。他们是社区培养的“红色小小讲解员”。

在童心播撒下一颗颗种子。2017年,白石龙社区启动“红色小小讲解员”项目,至今累计培养了255名有上岗能力的讲解员,覆盖龙华区数十所学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000小时,服务人数近1.7万人次。7月6日,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第六届“红色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营仪式在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启动,又有一批孩子走进纪念馆,从曾经的参观者,变成参与者、传播者。

创新方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薪火。今年5月,民治街道在龙腾学校举办“红色光影,重温历史经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爱国主义教育非遗演绎活动,民治街道原创红色题材皮影戏《白石龙》精彩上演。这部取材于“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事件的多媒体皮影戏以强烈的感染力与观众见面,扣人心弦的剧情、铿锵有力的音乐、多元艺术的呈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记者了解到,在市、区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民治街道联合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打造皮影戏《白石龙》,以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形式来演绎真实历史。该剧由皮影戏专家担任编导,深圳皮影戏非遗传承群体演出,经过一年多的编排打磨,成为一出融合了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特色剧目。

这部时长30分钟的皮影戏,以白石龙村为聚焦点,撷取大事件中的一个小切面,生动再现了以刘鸣周、蔡达、黄忠元(黄阿婆)等为代表的白石龙人民形象,集中表现了东江游击队机智勇敢、白石龙村民踊跃参与,文化名人一路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从香港到达白石龙村的感人事迹。

很多观众看后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很震撼!很精彩!完全超出了我原先对于皮影戏的印象。”不少观众看后发出由衷的赞叹。“故事好看,音乐动人,画面很美,还让我们了解了这样一段历史,收获很大!”现场一位同学激动地说。

龙华新闻记者 王雪敏 通讯员 纪乃丹/文 记者 蔡维泽/图


分享到:

来源:龙华新闻 编辑:孙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