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

2023-2024年秋冬季鸟类本底调查结果正式发布 深圳团队“挖出”喀什138种鸟类资源

编辑:黄春才2024-03-25 11:18内容来源:深圳晚报

新闻提要

▲白尾海雕。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李晶川 摄

白头硬尾鸭(航拍图)。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李晶川 摄

深圳新闻网2024年3月25日讯(深圳报业集团特派喀什记者 李晶川) 近日,由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协调推动、喀什市林业局牵头,阿拉善SEE丝路项目中心、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深圳晚报社、深圳大学海洋与生命科学学院、喀什深圳商会和新疆博大自然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喀什市首次鸟类本底调查项目——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2023-2024年秋冬季鸟类本底调查结果正式发布。此次调查共记录到包括2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2种新疆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在内的138种鸟类,为今后长期监测和保护喀什鸟类资源提供了基础数据,为喀什未来城市发展规划、打造本地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基地,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行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6个鸟类生态类群这里都有分布

据了解,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位于喀什市阿克喀什乡,占地面积5.4万亩,2018年利用广东、深圳、上海、山东等地共同拨付的5000万元援疆资金开工建设。该项目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在原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进行生态造林,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营造出38000亩林地和10000亩湿地,曾经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成喀什市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栖息了种类和数量众多的鸟类,造就了优美的湿地景观和鸟类乐园。调查工作从2023年9月1日开始,至2024年1月31日结束,涵盖了当地秋季候鸟迁飞季和越冬季,鸟类分类学专家、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马鸣担任项目科学顾问,并对报告的编写工作进行了指正。

调查结果显示,在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栖息、越冬的鸟类主要有鸻鹬类、雁鸭类、鸥类、鹭类等游禽和涉禽、猛禽、鸣禽等其他鸟类,越冬候鸟和迁徙经停候鸟数量超过20000只,种类和数量在喀什地区均名列前茅。调查发现,该区域分布的鸟类以非雀形目为主,其中鸭科21种,占总种数的15.22%;鹬科16种,占总种数的11.59%;鹰科12种,占总种数的8.70%;燕雀科6种,占总种数的4.35%。从居留类型看,该区域有留鸟31种,占总种数的22.46%;夏候鸟35种,占总种数的25.36%;冬候鸟28种,占总种数的20.29%;旅鸟43种,占总种数的31.17%;迷鸟1种,占总种数的0.72%。我国鸟类中6个生态类群(游禽类、涉禽类、陆禽类、攀禽类、猛禽类、鸣禽类)在该区域都有分布,全年各个季节能够观察到的鸟类都超过60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新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自然教育和生态科普价值。

两个明星鸟种为喀什增光添彩

本次调查的最大发现是确认了该区域是世界级珍稀鸟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头硬尾鸭在国内的最大越冬地。专家介绍,白头硬尾鸭是雁形目鸭科硬尾鸭属鸟类,体长约46厘米。雄鸟头部白色,头顶、领部为黑色,其余体色为粟褐色,喙基部膨大,繁殖期呈蓝色;雌鸟及雏鸟体色为暗褐色,头部深灰,颊部具一条细的白色横纹与白色的上颈相连。雌雄鸟尾均黑褐色,硬且长,游泳时常垂直竖起。主要通过潜水觅食,以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为食。分布于中亚、西亚、东欧、南欧和北非,国内极为罕见。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该鸟种原为新疆数量稀少的繁殖鸟和旅鸟,主要繁殖于新疆北部的乌伦古湖、克拉玛依、奎屯和乌鲁木齐郊区的湿地。近年来发现在南疆的墨玉县和阿拉尔市有1~3只的越冬小群。喀什本地鸟友吕城新在2019年12月30日,即中水基地建成后的第二年冬季,就拍摄到3只白头硬尾鸭雌/幼鸟,之后逐年增加。在本次调查中,调查人员于2023年10月28日观察到24只,2023年12月8日观察到69只,2024年1月13日观察到79只(含16只雄鸟),证实了中水基地是国内白头硬尾鸭种群最大的越冬地。据观察,白头硬尾鸭集群栖息于中水库中部的未结冰水面,多和红头潜鸭混群。平时多在停歇或下潜觅食,很少起飞,仅在受惊扰后起飞,但很快又回到中水库水面。冬季摄取食物不明,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据初步观察,该区域的白头硬尾鸭于10月中下旬迁来,来年3月中下旬迁离。自2019年冬季首次记录到之后,已经连续5个冬季在此越冬,成为喀什市当之无愧的明星鸟种。

此外,本次调查还于2023年9月8日一次性记录到105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是新疆近年来发现数量最大的黑鹳种群,同时如此大的黑鹳种群在国内也非常罕见。该区域还栖息着塔里木兔、大耳猬等兽类,花脊游蛇、塔里木蟾蜍等两爬动物,以及各种蜻蜓和水生昆虫。马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种类、数量繁多的鸟类,加上极具本土特色的兽类、两爬、昆虫和植物资源,以及优美的湿地景观,为喀什市中水利用生态造林基地发挥生态服务价值,打造喀什市生态旅游、自然教育基地,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多样性基础。

后续保护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

专家认为,喀什市中水再利用生态造林基地地处全球候鸟在中亚、西亚-东非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调查显示,在2019年形成湿地以来,短短5年时间,这里已经成为迁飞候鸟重要的补给站和喀什绿洲最重要的越冬水鸟栖息地,极具保护价值。虽然目前有林草部门专职管护机构维护,但人员专业素质较弱,仅能开展基础管理工作,因此,很有必要依靠援疆省市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尽快建立适宜规模的鸟类保护地,培养专业的保护队伍,加强鸟类保护工作;进一步提升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水平,例如可以参考深圳、香港的人为控制池塘水位高度为鸻鹬类鸟类提供适宜生境的经验,在迁徙期,充分利用基地的沟渠系统营造浅水湿地,为鸻鹬类等涉禽提供适宜栖息环境;该区域的雀形目鸟类种类较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食物,可以考虑在西部盐碱度较低的路边种植海棠、沙枣、沙棘等结果植物,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为雀形目鸟类提供越冬食物,吸引雀形目鸟类来此栖息。同时,开展持续的、系统的鸟类监测工作,有序开展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活动,更好地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调查发现,该区域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7种(含兽类1种:塔里木兔,塔里木盆地特有种)。

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白头硬尾鸭、黑鹳、白肩雕、白尾海雕;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种:白额雁、斑头秋沙鸭、灰鹤等。

●新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长尾鸭、白眼潜鸭。

●该区域分布有新疆特色鸟类34种,主要包括白头硬尾鸭、大红鹳、欧鸽等。


[编辑:黄春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