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

林振勋:引东江水润香江,守护香港同胞“生命之源”

编辑:刘晓宇2024-08-07 11:44内容来源:深圳晚报

新闻提要

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7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冯进容)我在水利战线干了60多年,做过许多水利工程。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政治任务最重,责任最重,压力也最大。国家给我们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最终我们可以无悔地说,我们这些设计者、建设者无愧于时代,用自己的劳动回报了国家,也给了香港同胞一个大大的惊喜。这项工程不仅为香港同胞提供了高质量的供水保障,更为香港回归祖国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持续稳定高效运行着的崭新现代化东深供水工程,既记录了深港两地紧密合作的辉煌历程,也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繁荣发展。

口述时间

2024年4月18日

口述地点

广州市荔湾区宝盛园小区

林振勋

福建福州人,生于1937年7月9日,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水利建设战线奋斗60余载,主要从事广东省江河流域和区域的综合规划,以及各项规划相应的专业和专项规划的编制。2011年被广东省水利规划委员会聘为“广东省水利规划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曾参与建设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分别获得国家工程设计金奖和银奖,并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精品)建设工程”。

林振勋

我出生于“七七事变”之后,成长于战乱年代,非常幸运地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读了大学,最后因缘际会,在广东收获了我钟爱一生的事业。

作为国家的“一块砖”融入广东发展

我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父母经营一家小裁缝铺,父亲帮人做衣服,母亲帮忙做一些类似钉扣子的辅助工作。战乱年代,生活十分颠簸,自然无法一帆风顺。我还记得小时候经常要离家逃难,哥哥在抗战期间病故。

虽然挣扎在生存线上,但家里还是没有放弃我的学业,断断续续读完小学后,前往福建省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继续学习。

1954年毕业,由于福建沿海关系紧张,航海事业发展艰难,我们大多数同学被分配到广东湛江,从事水产工作。我则很幸运地获得了深造的机会,被送到华东水利学院上大学,也就是现在的河海大学。毕业后,根据学校分配,我去了西藏,1957年初回到内地,被统一分配到广州水力发电设计院,我与广东的缘分由此开始。后来,水利部设计院和电力部设计院合并成为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

一开始我被分在设计院的水文科,后来调到水能规划室的岗位,做水利水电的规划工作,这也就成了我一辈子的事业。担任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后,我分管由省厅下达、设计院承担的广东省江河流域和区域的综合规划、工程建设,以及各项规划相应的专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其中,东深供水应急和改造工程规划与设计,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是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的口号。 资料图

东深供水工程情牵粤港两地

要说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还要从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由来讲起。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当时的港英政府对市民实施限制供水,每4天供水一次,每次供水4小时,全港市民生活陷入困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香港三面临大海,被咸水包围,水库库容小,调节能力低。淡水来源主要靠本地雨水,无法满足用水需求。当时咸水淡化的工艺相对落后,口感差且成本高。遭遇大旱天,没有外来水源,供水很难支撑。

据说,当时香港各个角落都出现了人与水桶排成的长龙。为了在停水前接到水,有人钻空子插队,有人拼命往前挤,争水、抢水事件频发,候水一下变成了争先恐后的抢水,扁担、水桶都变成了武器,不少人还没接到水,就已被打得头破血流。

当时周恩来总理访问东南亚刚回来,广东省上报了这个情况。总理非常关心,亲自部署建设东深供水工程,解决香港的喝水问题。国家特批专款3800万元,专门用于修建这个供水工程。

工程建设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在工程完成之前,香港先利用大船运水,深圳水库也加大对港供水,以解香港同胞的燃眉之急。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把东江水从东莞提引到深圳,再从深圳输送至香港。为了让香港同胞早日喝上东江水,万人建设大军喊出“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迈口号。中外专家评估,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工程,最终我们在短短一年时间便完成了,时至今日依然令人感到敬佩。随着香港的快速发展,东深供水工程之后分别于1974年、1981年、1990年进行了三次扩建,并于2000年进行改造。我主要参与的是东深供水应急工程和第四期的改造工程。

虽然我当时已经年逾花甲,当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这个任务下达到我们院里时,我想都没想便接下来了。一个是我先期已经参加了东深供水应急工程,另一个是党员的责任感驱使我去好好完成这项任务。

应急工程保障对港供水

1997年,东深供水工程出现两大问题。一是工程抽水河段由于无序、超量采砂,导致河槽深切,抽水站外江水位急剧下降。二期工程的机组抽不到水,三期工程的机组也被迫在最低工作水位以下,非正常状态下抽水,无法保障水泵机组一定的淹没深度。抽水变得越来越困难,枯水期问题更严重。抽水站抽不到水,严重影响对港对深供水的水量。

二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增加,影响水质。东深供水工程1964年建设时的方案是以河道为供水的输水载体,一级级抽水泵站抽水提水,最后进入深圳水库,再转输香港。当时,东莞石马河流域以农业为主,人口也不多,生产生活污水尚未建立集污管道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因此一部分的污水是把河道作为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通道。东深供水工程从一期供水规模的0.682亿立方米/年不断增加至三期扩建水量达11亿立方米/年。水量大,且各级闸坝可调节库容形成很大的水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因此,尽管有污水排入供水系统河道,水质还是符合饮用水标准的。

随着东莞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特别是加工工业的发展,生产生活污水量和污染物总量迅速增加。当它超过供水系统的环境容量和可承载能力时,则对水质影响逐步加深,从量变到质变,水质出现季节性超标,严重威胁饮用者的身体健康。

问题严重,迫在眉睫,亟待采取措施应对,保障供水水质安全。当时我们采取增加抽水水量的应急工程,一方面在不影响枯水期供水和航运的条件下,在泵站抽水河段抛石浇筑混凝土,构筑一个长约500米的人工复式过水壅水浅滩,提高和稳定三期取水和外江水位。另一方面,在抽水站进水前池前建立应急潜水泵站,解决低水位不能抽水的问题。

开启东深供水改造工程

东深供水应急工程的严峻事实告诫我们,要保障东深供水水质,清污分流是根本、是关键。应急工程实施后,为实现供水水质安全长治久安,必须建设专用供水封闭式管道系统。

东深供水工程三期扩建后,对香港供水量已达11亿立方米,基本稳定和满足了香港的发展用水需求。而深圳和东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需水量日益增大,迫切要求扩大供水规模。因此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同时,扩大供水规模,增加对深莞的供水,成为必然和最优的选择。因此,广东省政府毅然决定开启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建设由太园抽水泵站、封闭式输水管道、渡槽、提水泵站、生物硝化池组成的现代化、智能化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东深供水工程纪念碑。 资料图

加装“净水器”确保供水水质

为了保障供水水质,广东省政府决定投入2.8亿元,在东深供水工程的最后一站——深圳水库,建一个大型净水工程,相当于给深圳水库加装一个“净水器”。

这个工程是我们跟当时国家环保局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一起设计的。通过调研基本上采用上海同济大学的微污染水处理工艺,在此基础上,结合东深供水河道水质的污染实际,进一步研究处理工艺。工程方面由我们设计,工艺方面由他们负责。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原水预处理工程,建设难度很大。

最终还是通过反复试验、调试,克服重重难关,尤其是在工艺上的突破,让工程顺利完成。一个个巨大的长方形处理池一字排开,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日处理规模能达到400万吨。

生物硝化站共有6条水体净化通道,每条通道有14万条生物填充料,水体经过填充料时,75%以上的氨氮和有机物将被吸收,水体净化效果非常明显。从东江引来的水,全部经过生物硝化站过滤、净化后再进入深圳水库输往香港。

东深供水原水生物硝化工程收效显著,但从长远来看,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因为原有的东深供水工程由于大量利用自然河道,输水线路长,难以确保水质在输送途中不受沿岸污染。因此,还是必须建立一条专用输水系统。

通水仪式上我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1997年本该退休的我,被院里返聘,时间一开始是两年,刚好做完东深供水工程的应急改造。当需要继续做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工作时,我早有心理准备,院里需要我,我也愿意做下去。这不仅是一项工程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如果连水都喝不上,岂不是让人笑话?不管有什么困难和问题,中国水利建设者一定有能力有办法保障香港同胞供水安全和香港的社会稳定和发展。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也一定能把这个事情做好,才对得起香港老百姓,对得起党、国家和人民的信任。

2000年8月底,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开工,对原东深供水工程进行彻底改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清水和污水彻底分离,把清甜的东江原水送到香港、深圳和东莞。这套系统全长51.7千米,设计年供水量24.23亿立方米,计划建设工期为3年。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虽然体量很大,技术难关很多,但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各级单位、各城镇的配合。从设计、施工、监理、审图,到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之间的协调配合,可以说是我从业六十多年里无数大小项目中,配合度最高、整体配合最舒心的工程。

2003年6月28日,历时近三年,东深供水工程四期改造终于提前高质量完成,并为国家节省6亿元建设资金。我们举办了盛大的通水仪式,当天在众人期待之中,锣鼓喧天的场景之下,当按钮“啪”的一下按下去,水开始“哗哗”流动时,我仍然感到激动万分,流下幸福的眼泪,前后近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所做的努力,终于在这一刻让梦想成真。

通水后,回过头看,收获了很多新的体验。刚开始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遇到困难就迎难而上,尽可能地做最优方案。现在走到工程上再去看的时候,非常庆幸当时的选择。从实用到美观,从大的设计到小的细节,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与周边环境融合得非常自然,我感到很自豪。还有同事开玩笑说,你应该带孩子们来,看看“老爷子”们设计的东西多厉害。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设计攻克四项水利建设技术难题,创下工程四项“世界之最”,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全国优秀工程勘测和设计银奖,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精品)建设工程”。国家还赋予我们设计者和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等诸多殊荣,这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

除了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深圳河工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世纪90年代深圳河的界河铁丝网,随着川流不息的河水流进了历史长河。如今的深港,不断合作,也不断共同发展。

深圳河的“蝶变”记录了 深港合作的深刻印记

我们负责全省江河流域和区域的水利电力规划,因此经常来深圳。20世纪70年代因公出差来深圳,商讨东深供水的问题,整个城市看起来,只有几栋高楼和深南路那边有几条好一点的马路,整体上还是变化不大。

上世纪90年代,深圳河二期河道整治工程建设时,我来深圳的次数就更多了,看到市容市貌在不断变化,繁荣的城市风貌已经初见雏形。

深圳河是深圳与香港的界河,长度为22公里,流域面积312.5平方公里,深圳一侧占六成,香港一侧占四成。由于河床狭窄,河道蜿蜒,加上海潮影响,洪水宣泄不畅,历史上深圳河两岸经常洪涝成灾。随着两岸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20世纪80年代受灾损失逐年加大。治理深圳河不仅成为两岸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成为深港双方政府的共识。从1982年开始,历经13年反复的磋商和研究,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一期工程于1995年5月19日正式动工。

一期工程主要减轻了排洪压力,二期工程则兼顾了生态建设。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当时的深圳河界河岸边还布满铁丝网,防止偷渡。我们去河边工作的时候,除了进深圳的边防证,到界河还要办理一个特殊边防证,才可以进入深圳河区域。

2000年之后,深圳河的治理又开展了三期、四期工程,直至2017年完成,深圳河从水患横生、污染严重,变身今天水清岸绿的生态河流。这里再也没有铁丝网,也不需要边防证,只有清澈的河水奔流不息。

东江之水滋润香江,深圳河畔生机勃发,香港与深圳的合作越来越深入,也逐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建中。

1965年东深供水工程通水以来,已实现稳定无间断对港供水近60年,累计对港供水295亿立方米,相当于650多个深圳水库的水量。今年1月30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对港供水迎来双水源保障。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深港交流与合作将带来更多惊喜与成就。我非常期待,大湾区城市能够携手并进,共同书写粤港澳大湾区的美好未来!

[编辑:刘晓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