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上的中国”系列讲座:张清细解桃花源原址之争
深圳新闻网盐田讯 2017年3月31日19点,作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前《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张清先生在盐田区图书馆读海书吧与读者朋友们分享了《武陵桃花笑煞人——从桃花源原址之争看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深远影响》。
读者朋友们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非常熟悉,这对演讲者绝对是个考验,但张清先生对陶渊明作品的深入理解以及仔细的考据还是深深折服了在场的读者朋友们。
桃花源:一个融合儒家和道家社会理想的乌托邦
张清,作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前《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深圳最有影响力纪实摄影展赛“吾城吾乡”摄影年展创始人、总策展人,主编系列摄影图书《吾城吾乡》《距离》。曾合作主编《私人阅读史》,参与策划、撰写和编辑《深圳十大观念》《向阅读致敬》等,著作有《百年百日》《吹皱集》等。新浪微博“我爱古诗”话题主持人。
很难想象张清生活在深圳这个节奏飞快的现代都市,他仿佛一个旧式文人,整日在故纸堆里寻找乐趣,或者干脆就是生活在竹林七贤时代或者陶渊明时代的文人,整日与若干好友在竹林下饮酒赋诗。在他的文集《吹皱集》里关于陶渊明的文字就达十余篇。在《陶渊明那时候》一文中张清自承陶渊明“于我心有戚戚焉”。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曾五度出仕,义熙元年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以及后世的文学创作,李白、王维、王安石、苏东坡等诗词大家,他们都曾经以桃花源为题作诗,或者诗中出现过桃花源的意象。中国历代的文学批评也给予了《桃花源记》很高的评价:“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东坡《与苏辙书》)、“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方东树《昭昧詹言》)、“文生于情,情生于境。”(尤桐《西堂杂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诗品》)、“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艺概•书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