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推动“秒批”改革,进一步加大便民利企力度,《深圳市在职人才引进和落户“秒批”工作方案》将于2月28日正式运行,这是深圳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申请人办理业务和上传电子材料的合规、真实,管控不见面审批风险,此次改革引入了信用监管,秒批信用数据来源于深圳市相关政府部门的征信记录和相关合规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信用信息,将对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情况形成有效威慑。可以说,此次改革不仅是深圳“秒批”的一次创新推广,也是深圳建设信用城市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这几天,一则关于深圳“无人花店”的新闻,不仅被央媒转载,更收获了无数网友点赞——深圳一位花店老板春节回老家,将所有的花卉摆在店面门口,顾客可以通过扫描上面的二维码进行付款。让老板惊喜的是,这个无人花店春节期间不但没丢一盆花,还收到33笔转账——信任的价值,往往就体现在类似这样的细节中。
其实,信用或者说契约意识,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有个成语叫“一诺千金”,说的就是即便是口头承诺,没有书面合同,也具有契约属性,契约的精髓就是诚信,就是信任对方。
但现实生活中,不将个人信用当回事,随意毁约的现象并不少见。无人花店所折射出来的信用话题之所以引人关注,某个角度看,也从反面印证信用仍是我们社会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信用城市、信用社会建设已成为一个获得越来越高关注度的公共话题。
当然,信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在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要将更多的生活领域纳入征信系统之中,形成一张密集的征信网络,对失信者形成“制度包围”,实施联合惩戒,以进一步抬高失信成本。
比如,早在2015年,深圳就成为全国第一个交通参与人征信场景化应用示范城市,市民的征信记录将会对驾驶证相关业务办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小汽车摇号申请与居住证办理等。而此番对信用记录良好、诚实守信的申请人提供“秒批”便利服务;对重大司法风险人员、失信被执行人员、1年内信贷逾期人员和严重行政失信人员等四种情形,实行一票否决,就是对信用监管的一种延伸。
而在一些信用体系发达的国家,所有公民和居民必须持有社会安全卡,个人的银行账号、社会医疗保障号等都与其挂钩。一旦有失信记录,持卡人的社会生活将难以正常运转。可以说,一个人最大的破产不再是财富破产,而是信用破产。对我们来说,亦当进一步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让更多人明白,信用才是城市以及伴随一个人终身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