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圳见>

无障碍城市建设的障碍如何破?

条评论立即评论

无障碍城市建设的障碍如何破?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真正的无障碍,首先不是设施的无障碍,而是观念的无障碍、文化的无障碍。要破除无障碍建设面临的“头脑里的障碍”,根本在教育。

真正的无障碍,首先不是设施的无障碍,而是观念的无障碍、文化的无障碍。要破除无障碍建设面临的“头脑里的障碍”,根本在教育。

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情况如何?怎样才能建成国际一流无障碍城市?深圳市政协用了一个半月时间进行专题调研,并于近日开展界别协商建言献策。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对弱者的态度。说到“无障碍”,很多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残障人士。但事实上,它是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理念。根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的释义,“无障碍”的基本原则是保障所有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尽最大可能提升建成环境、产品与服务通用化水平,让所有人可以使用。无论是蹒跚学步的孩童、不小心崴了脚的成人,还是身怀六甲的准妈妈、拄着拐杖的半失能老人,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不止一次需要无障碍设施。也就是说,“障碍”并非一种特例,而是一种普遍性,每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可能遇到。特别是在“银发浪潮”汹涌而来的背景下,无障碍建设将成为一项基本的公共服务供给和重要的社会治理方式。

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无障碍”是社会公众的共同福利。无障碍城市建设,是促进城市文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塑造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早在2009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法治方式保障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建筑设计、信息发展,到无形的制度文化、行为习惯、社会心理、公共意识,无障碍建设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极大拓展与延伸。2016年,深圳获评“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市”称号。但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较,与无障碍城市追求的全面无障碍目标相对照,深圳的无障碍建设仍有不足,存在观念上滞后、设施碎片化、服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建设无障碍城市,最大的障碍在脑子里。当前,还有很多人尚未认识到无障碍设施的通用性,认为只是残障人士需要,是对小众的特殊照顾,使用率不高,却会大大增加城市建设的造价成本。无障碍建设的推进速度慢,不少已经建成的无障碍设施也经常被侵占甚至被破坏,导致无障碍上有障碍,根子都在“头脑里的障碍”。同时,由于建设主体多元,规划系统性不强,设计不合理、建设碎片化,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严重影响无障碍设施的可达性与使用率,造成变相的资源浪费。此外,科研和教育投入不足,相关专业人才缺乏,产业发展力度不够,导致深圳无障碍城市建设还面临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真正的无障碍,首先不是设施的无障碍,而是观念的无障碍、文化的无障碍。要破除无障碍建设面临的“头脑里的障碍”,根本在教育。目前,深圳正着手开展无障碍启蒙教育,将全面无障碍城市基本知识纳入全市中小学课程教育内容,可谓抓到了根子上。

注重规划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通用性,才能保证无障碍建设的规范化、合理化,提高实用性与可及性。《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将全面无障碍城市建设目标列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物理空间、行为规范、文化观念“三位一体”布局建立全面无障碍城市建设深圳标准,制定无障碍设施设计审查要点和硬性指标。把无障碍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大规划、大标准中通盘考虑,在前海城市新中心和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进行全面无障碍建设试点,对于消除无障碍建设的“孤岛效应”大有裨益。

设立无障碍发展研究机构,开设无障碍设计、建设、管理、服务专业学科,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培育相关产业链,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而对深圳来说目前还很“稀缺”。加大对无障碍相关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专业人才、产业发展的孵化培育支持力度,促进无障碍领域技术、产品与服务全面发展,是很要紧的一件事。

建设管理城市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无障碍建设也一样。无障碍建设属于典型的公共服务,须以用户需求、用户意愿、用户体验为导向。使用者的需求、意愿与体验能否“被看见”“被听见”,能否成为影响政策制定、规划设计与设施验收的重要参考因素,直接关系到无障碍建设的实际成效和价值。在使用者与决策者、设计者的良性互动中,无障碍建设不再为规划图而建,而为使用者而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跟许多公共设施一样,建好的无障碍设施只是“半成品”,后续的管理与维护也必不可少。否则,一旦落入“重建设轻管理”的窠臼,“用户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深圳特区报首席评论员姚龙华)

[责任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