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2日24时,深圳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462例。
深圳138天本地感染病例零报告,确诊病例清零,正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清零,密切接触者清零。
【境外输入】:当日无新增,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病例39例。
【境内病例】:当日无新增,累计报告境内病例423例。
【无症状感染者】:当日无新增,全市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清零。
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中,男性229例、女性233例。死亡3例,出院459例。
警惕!北京一隔离点发生集体感染
很多病例都没做到这一点
6月26日和27日,北京市丰台区通报的25例确诊病例均来自集中隔离点,其中美高美酒店集中隔离点有23例确诊病例,全部为新发地牛羊肉综合大楼地下一层的从业人员。截至6月29日,新发地牛羊肉综合大楼地下一层从业人员已有102人确诊。
7月1日,@北京卫视生命缘揭开了隔离点集体感染的原因。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虽然疫情集中在牛羊肉大厅,但与牛羊肉并没有直接关系。导致确诊患者集中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人员众多、环境卫生及通风不佳。
另外,一些摊主在出现了诸如不爱吃饭、嗓子发干、咳嗽的症状后,没有第一时间就诊。
同时,在与酒店隔离点确诊的23名商户的沟通中,记者发现,在6月13日进入集中隔离点后,他们大多曾出现过非常轻微的症状,但却因为症状不明显,认为是小问题,所以没有及时上报,直到第三次核酸检测为阳性,才被收治入院。
或心存侥幸或疏忽大意,在出现症状后没有报告的病例,在6月30日和7月1日的新增病例通报中也出现了。
一名新发地市场保洁员,13日转运到集中隔离点进行集中医学观察,20日出现咳嗽等症状,未报告、未服药,9天后确诊。
一位20岁的女性曾于6月11日到新发地市场购物,21日起陆续出现头痛、呕吐、嗅觉减退等症状,未报告、未就医。6月25日自认为居住隔离满14天,还与多名朋友聚集、聚餐。结果在5天后,被确诊为新冠病毒肺炎患者。
由此看来,出现轻微症状也需要高度警惕!
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多次提醒大家,新冠肺炎病毒致病机理复杂,疾病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症状多样、不典型,不易引起重视。
当前首都疫情持续趋稳向好,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都要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有咳嗽、嗓子干痒、食欲不振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及时报告,万不可掉以轻心。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北京定能尽早迎来病例“清零”的那一天!
老郑州烩面馆一家五口感染细节透露!
关于在外就餐,医生提出6点建议
“一家五口接连确诊”让距新发地五公里的老郑州烩面馆成了大家熟知的名字。
这五口人到底是如何感染的?答案终于揭晓——
7月1日,@北京卫视生命缘介绍了老郑州烩面馆人员的情况:
这感染的五口人里,父亲是厨师,母亲帮厨,大儿子二女儿在前厅帮忙,小儿子则作为采购员每周定期去新发地市场买羊肉。
6月13号,得知新发地出现了疫情,一家人当天便关闭了店铺,开始居家隔离、做核酸检测。
小儿子小张最早被确诊,紧随着,其他家庭成员纷纷中招,6月21号,一家五口接连被送到地坛医院。
据小张回忆,6月10日,他在新发地牛羊肉大厅购物不超过5分钟,且全程佩戴了口罩但还是“中招”了。
无独有偶,新发地附近餐馆出现聚集式感染的,还有与老郑州烩面馆相邻的面面俱到餐馆。
小张对记者说:“面面俱到在我们斜对面,我们天天碰面,他们一家也确诊了。”
据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6月18日北京确诊病例中,有8例为面面俱到餐馆员工,其中一人为餐馆采购员,定期从新发地市场进货。
此外,在6月17号通报的确诊病例中,有7例均为同一家餐馆的员工,每天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9时至22时都在餐厅工作,剩余时间在同一住所居住休息。
其中的采购员兼厨师邓某某,负责到新发地市场进行采购,其余6人均未到过新发地市场,但与邓某某和采自新发地市场的物品有密切接触,最终7名员工全部确诊。
此次疫情已出现数起餐饮业聚集案例,所幸在上述案例中,“老郑州烩面馆”一家人在服务中非常注重防护,全程佩戴了口罩,有效防止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小张还表示,来店里就餐的人,不戴口罩也是无法进入面馆的,但由于吃饭必须摘下口罩,所以还是要提醒大家:外出就餐要慎之又慎!
关于外出就餐,海淀区疾控中心医师金丽娜提出了几点建议:
对顾客来说↓↓↓
对餐饮业经营者来说↓↓↓
医师还提醒,餐厅每天、每餐都要做好消毒工作,要购买正规的消毒液。
目前北京疫情防控趋势向好,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不能放松。
少聚集、少聚餐、戴口罩、勤洗手,才能尽快迎来自由呼吸、自由聚会的那天!
隔离时擅自外出或出现症状不报告
后果有多严重?专家说法来了
“绝大多数市民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做好个人防控,但也有个别情况发生。”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表示,有些公民不积极履行自己的法定责任,进入公共场所不主动佩戴口罩,还有些被隔离的市民在隔离期间擅自外出,甚至聚餐聚会,以及在居家隔离、集中隔离的市民,发现发热等典型症状后没有主动报告。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这些行为至少会产生3种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如果违法行为造成了他人和机构的财产损失,过错方要对受害人进行民事赔偿。
行政责任。如果公民没有严格按照政府在紧急情况下发布的决定命令,公安机关可以最严重做出5到10日的行政拘留并处罚款。
刑事责任。如果情况严重,可能构成刑法中的妨害传染病防治罪。
此外,编造和散布涉及疫情谣言,公安机关可以做出最高5到10日的行政处罚并处罚款,情节严重可以移送司法机关,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面对病毒,靠什么活下来?
张文宏:一定要运动,但不能太折腾
6月30日,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上海专家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浙商大讲堂:浙里有爱,健康同行”论坛上表示,病毒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心肺功能,“想要有好的心肺功能,就要定期运动”。
他更建议科学运动,“我们的身体需要折腾,也不能瞎折腾,大多数挺个大肚子的中年人,不适合立刻跑全马42公里。这样的心肺功能,跑1/10马,甚至1/100马就够了。”
张文宏表示,现代人要学习原始社会人类的原始状态:吃得不是很饱,饿不死,吃得成分确保有充分蛋白质,也能保证营养的多样性,然后吃完还要出去捕猎抓鱼去干活。
“面对病毒,靠什么活下来?就是靠心肺功能。好的心肺功能,需要定期运动来保持,所以,我们一定要运动。”张文宏强调,“只有适度运动,才能让我们保持很好的应激状态。如果我们一天到晚就是宅在家里吃吃吃,那么身体里的胰岛素越来越少,免疫力也下降。最好,一周能保持两次运动,具体什么运动项目,跑步、打球,自己选择——但有个基本条件,是出汗。达不到出汗的效果,像谈恋爱一样慢悠悠兜马路,这个不行的。”
他还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百姓无非是做好这两点:吃好和运动好。“吃,要保持营养适量的多样性,蛋白质要充分。动,就要保持良好的体能。我们的身体需要折腾,维持活动,但我的建议是不能太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