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华强北。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新华社深圳9月22日电(记者车晓蕙、王丰)中国最先起步和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今年迎来40岁生日。40年沧海桑田,当年那个为改革开放“打开一扇窗”的边陲小镇,已华丽转身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探索的经验迅速在全国复制。如今,作为中国第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又被赋予新的角色定位。从窗口、试验田到示范区,始终走在前沿的深圳,担负着中国改革开放当下的重要使命,而深圳角色的转变也成为管窥中国未来样式的“镜子”。
深圳大沙河两岸,高科技企业云集,生态环境优美。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杀出一条血路”窗口在深圳打开
深圳河两岸各有一个罗芳村,一个属于深圳,一个属于香港。“香港那边的村民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前从深圳罗芳村‘逃’过去的。”罗芳村的老人们讲到。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到1969年间,深圳罗芳村有600多人逃港。
40多年前的香港已是灯火辉煌、高楼林立,新界一个农民的年收入达到13000港元;而与之一河之隔的深圳当时还叫宝安县,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只有100多元……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78年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并于第二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的窗口就此在深圳打开。
1979年7月盛夏,深圳蛇口微波山下,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破土动工。炸山填海的开山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炸山过后的土石搬运,最开始仍旧实行“大锅饭”式的平均工分,工人们积极性不高,工程进度缓慢;当年10月,工地推出定额超产奖励制度,超过既定额度,多拉一车土,奖励四分钱。
“四分钱奖金”打破了平均主义观念,大大激发了工人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始发于深圳的这句口号点燃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火苗”。
取消粮票、工程招投标、用工合同制、房地产商品化……一个个市场化举措在深圳率先推出。
没有资金、没有经验、没有人才,靠开放的政策和毗邻港澳的优势,深圳迅速成为中国“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1979年,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组建中集公司,在荒凉的蛇口建起了中集的第一个车间,这是除港商之外,首次有欧洲投资者登陆深圳。
40多年过去,中集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商。“我们的业务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我们的成功跟特区的特性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面向世界,面向市场化。”中集集团董事长麦伯良说。
从“三来一补”到“创新之都”试验田里开花结果
港商最先抓住了深圳开放的机遇。
1978年,34岁的郑可明从香港跨过罗湖桥,在深圳文锦渡口岸附近的铁皮房里,建起了一家对外出口手袋厂。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深圳凭借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以“三来一补”的模式承接香港的制造业转移,与之形成“前店后厂”关系。
港商带来了丰富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在学习吸收的同时,深圳也大力改革,突破自身的体制束缚。
敲响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数据显示,40年来,深圳创出约1000个“国内第一”。
沿着这条改革之路,深圳一路闯关,经济结构也由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低端制造向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创新迈进。
21世纪初,深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上升至60%,约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15%,发展势头迅猛。
与此同时,制造业迅速扩张带来的问题,倒逼深圳走上“亩产更高”的创新驱动之路。深圳开始有针对性地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众多科技创新企业在这里诞生、发展,深圳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今天,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8.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7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远眺深圳。新华社记者王丰摄
“先行示范区”打造面向未来的城市典范
2019年,中央赋予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角色,战略定位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这意味着深圳要打造‘全球标杆城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城市典范,一个可供参考、复制的样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说。
40年的筚路蓝缕,深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更使深圳成为“设计之都”“科创之城”……然而,面对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之城的新使命,深圳还有教育、医疗、基础创新等不少短板。
加强原始创新,深圳开启创新驱动再出发。
2019年11月,图灵奖得主大卫·帕特森教授领衔的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在深圳揭牌。至此,深圳累计建成诺奖/图灵奖实验室11家。数据显示,深圳目前已累计建成基础研究机构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各类创新载体总量突破2260家。
加大财政投入,新办学校和医院,向全球教育和医疗人才抛出橄榄枝。
深圳计划到2022年新改扩建146所公办学校,增加学位21万个,公办学位增幅达25%;同时还将重点建设“高中城”,新改扩建3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学位6万个,增幅超过60%。
进入新时代,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面对人多地少、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等矛盾,深圳努力走出一条高附加值、绿色、低能耗的创新发展之路:全面治理黑臭水体污染、建成各类公园超1000个,成为“千园之城”,居民出门见绿;率先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居全球城市前列……
“建设先行示范区,不是做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单项冠军’,而是要做全方位、各领域的‘全能冠军’。深圳不仅要先行探索,还要示范引领。”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