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玲”距离21:续订费上千万,中科院决定停用知网 “天下苦知网久矣?”
2022-04-22 08:52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法律“玲”距离21:续订费上千万,中科院决定停用知网 “天下苦知网久矣?”

image.png

关注网络热点,直面网友关切。法律“玲”距离,从身边网事入手,让法律好懂好用,做你身边的法律智库。欢迎你把更多的法律案例和困惑告诉我们,我们请法律专业人士来解答。(电话:83521468,传真:83911897,邮箱:zhangl@www.lyrickcorp.com)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4月22日讯(记者 张玲 翁任莹 实习生 赵薇)日前,中科院停用知网一事在网络传开,中科院随后证实确有此事:自2022年4月20日起,中科院停用CNKI数据库,以万方和维普替代。据报道,中科院停用知网的原因在于每年近“千万级别”的续订费用和“苛刻”的续订条件。双方虽然经过多轮艰苦谈判仍无法达成一致,长达14年的合作关系就此戛然而止。

image.png

网传的中科院停用CNKI数据库通知页面截图。

image.png

知网回应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合作服务的相关说明页面截图。

其实,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知网频繁涨价采取过抵制行为,引发人们对知网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质疑。此前,知网还因擅自收录文章不支付稿酬,被中南政法大学89岁退休法学教授赵德馨起诉。

法律“玲”距离栏目组对深圳市民进行随机采访,有多位受访者表示,尽管“知网定价不合理,但它又无可替代”。本期法律“玲”距离栏目邀请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何美华律师与我们详细分析中科院与知网终止14年合作关系背后的法律问题。

法律“玲”距离:据了解,从2012年至2021年的十年间,至少有6所高校发布公告表示暂停使用知网,原因均为知网涨幅过高。2016年3月,北京大学也曾贴出停用知网的通知,称“不向商家过分的涨价行为轻易妥协”。关于知网频繁涨价和高昂续订费,是否可以从价格监管入手进行调整?

何美华律师:知网提供的是公共知识的保障服务,带有很强烈的公共属性。理论上来讲,有强烈公共属性的服务产品,政府应当进行监管。就像律师一样,律师的收费其实是受政府监管的。除非是不涉及公共属性的服务,那么可以开放一点。

我个人认为,按照知网本身的属性,政府应当对此进行必要的价格监管或者指导。

image.png

何美华律师接受深圳法治发布记者采访。

法律“玲”距离: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知网存在低买高卖的行为。比如论文被收录到知网,论文作者本人最高仅可获得100元现金以及面值400元的检索阅读卡作为稿酬。但是作者的论文每在知网被下载一次,平台就会收取15元/本甚至25元/本的费用。何律师怎么看?

何美华律师:如果它是一个纯市场行为,那么根据市场的需求,这个价格只要买卖双方接受,无可厚非。但知网情况比较特别,它是因为早期得到相关部门的扶持得以形成庞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形成之后又进一步形成了一个品牌,现在,人们开始觉得知网涉嫌‘店大欺客’。

对于论文作者而言,他们只能选择知网这个平台,所以在由平台定价时,作者没有议价权,价格多少都得接受。

对于购买数据库的人而言,同样如此。所以,知网的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市场格局。据我们所知,知网的份额可能高达95%,它所占的市场份额接近于垄断

这种情况下,不管是作者还是购买者,都是被迫接受这样的价格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违背了市场规律,我个人认为:它是不合理的,应当进行调整或者纠正。

法律“玲”距离:我们注意到,不少网友认为,知网垄断了学术资源,会打击学术研究者的积极性。还有人建议,可以由国家相关部门(教育部、知识产权局等)建设带公益性的数据库,打破垄断?从法律人的角度看,这个建议是否可行?

何美华律师:正如我之前所分析的,像知网这个量级的知识数据库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这个垄断我们要解决,只能通过强制的手段而不是市场的手段去解决。所以,这个时候,政府部门就有必要进行介入,限制垄断行为,

第二种方式,就是有效地建立起竞争市场。如果有第二家、第三家平台提供这种服务,那意味着我们就多了几个选择。从这个意义来讲,另组建一些数据库是有助于解决垄断问题的。

当然,这个问题可能还要进一步讨论。如果是由政府或者其他的事业机关建立类似的数据库,就要考虑它的效率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看,纯市场化的公司(机构)效率更高高。因此,我更推荐的是让知识数据库的竞争充分市场化,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进来。

image.png

何美华律师建议,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知识数据库的竞争。

【关于何美华律师】

何美华,广东卓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卓建所知识产权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知识产权部主任。何美华律师及其团队专注知识产权法律事务,信仰“法律驱动创造”,致力于通过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帮助客户成长,推动社会创新创造。十余年来,团队处理了超过12000宗知识产权诉讼案件,服务客户超过400家,具备处理重大疑难复杂诉讼、专利挖掘与无效、知识产权管理与规划等能力。团队对动漫、电子、通讯、互联网、网络游戏和机器人行业较为熟悉,服务过的代表性客户包括多家互联网大厂大企业。

[编辑: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