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专题研讨会上建言 深圳要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引力场”
2022-07-10 08:14
来源: 深圳特区报

专家在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专题研讨会上建言 深圳要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引力场”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7月10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7月9日,在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新发展格局下的深圳与大湾区”专题研讨会上,专家们从不同维度为深圳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有更大作为积极建言。

●探索拓展更高水平开放的渠道路径与模式

深圳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陶一桃认为,深圳是保障双循环格局的强而有力的国际大循环的“出海口”与“风向标”,应该以先行示范的行动,为我国探索拓展更高水平开放的渠道、路径与模式。“深圳应该在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的路径探索与制度创新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面,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造、提供更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障双循环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高水平开放渠道、高附加值出口商品结构、高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话语权与规则制定权。”

陶一桃提出,深圳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保持长期发展,其中一个关键是能不能够构建强大的工业经济。“40多年来,深圳出口结构已战略性地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装备等转变。深圳具有高品质外向型经济与高端制造业同时并存的双优势。因此,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深圳应该继续发挥其自身经济结构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中以具有核心技术的中国制造,以高资本、高技术附加值的出口产品,以先进制造业所带来的更高水平开放,保障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稳步有效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机促进、高水平实现。”

谈到如何从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开放,陶一桃认为,深圳应该学习借鉴全球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培养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方面打造“中国样板”,并在以规则衔接为切入点增进服务贸易的同时,向国际惯例接轨,使深圳成为中国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的更高水平的制度——规则窗口。

●激发深圳辐射能力,带动大湾区城市群发展

“新发展格局赋予深圳新使命、新担当。”暨南大学原校长胡军认为,过去我国以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凭借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很好地切入全球价值链,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存在很大的“低端锁定”风险,以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为此,我国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即转变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快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这种情境下,需要深圳对国内循环短板进行深入的梳理。在提高国内经济循环产业安全性上,深圳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胡军说。

胡军认为,要跳出深圳看深圳,在大湾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深圳应该更加关注与大湾区城市的关系。他给出的最新研究显示,1997-2021年,深圳与肇庆、中山、珠海、广州、佛山等城市的经济联系幅度增大,与香港、惠州、江门、东莞、澳门等城市的经济联系度增幅比较平缓。在疫情发生后,深圳与珠海、中山的经济联系度跃升到前3,表明珠海和中山正在成为深圳经济的强力合作伙伴。随着深中通道、深珠通道、南沙大桥等多条联通珠江东西岸的通道的规划、建成,深圳与珠江西岸城市的联系还将进一步加强。

“评价一个城市应该从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来综合考虑。”胡军表示,在新发展格局下,要进一步激发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的辐射能力,带动大湾区城市群快速发展。

●当好聚合国内国际资源要素的“适配器”

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宋晓东从国内外宏观变化对深圳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及结果出发,作出了深圳新发展格局下应如何作为的战略研判:紧紧抓住内需主导这一战略核心,紧紧抓住科技产业创新的制高点,紧紧抓住国内国际规则的对接实效,紧紧抓住综合改革制度红利释放。

“深圳要做聚焦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引力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安全的‘护卫舰’、聚合国内国际资源要素的‘适配器’、衔接国内国际规则标准的‘示范地’,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枢纽。”宋晓东说。

宋晓东建议,深圳一方面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统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力,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协调好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