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01期
12月8日深夜,2023年放假安排公布
“调休”二字赫然其中。
还行,也就连上两个7天(骂骂咧咧)
怎么说呢,有些假期大起大落,有的周末支离破碎
带着一腔“愤慨”
第二天一早,调休怒冲热搜第一
阅读3.2亿,讨论量近5万
上千条留言,倒苦水的比说段子的多
打工人苦调休久矣。
所以,调休是什么?到底是谁发明的?
关于调休的定义,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
根据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调休的基本概念是指因无工作安排而某个工作日责令其不上班,而到周末却要员工来还班或因有工作安排临时需节假日上班,等日后用工作日为其补休,以拉平工作日时间。
不就是工作日给你放假,休息日让你补班嘛
坦白讲,这段根本不用翻译
我只想知道,调休到底是怎么来的?!
先说休假是怎么来的?
最早的休假出现于汉代,叫做“休沐”,在汉律中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即上五天班休一天,这一天是用来洗澡的。但一些地方上的官吏实际是“做5休2”,因为工作地离家太远,一天来不及往返,所以增加了一天路程假。
汉代也有节令假,包括腊日、伏日和冬至夏至等,且可请事假和病假。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长假制度。五月农忙时田假15天,九月准备寒衣,休授衣假15天,每年还有4次私祭假,每次4天,用于回家祭祀。本人婚假给9天,亲戚结婚也能休假1至6天,还有扫墓假60天。此外,《晋令》中还规定一年的事假为60到95天。
唐代的休假制度叫做“旬休”,做十天休一天,且增加了大量的节假日作为补偿,元日、冬至、上元(元宵节)、寒食、七夕、中秋、重阳、中和节(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春分秋分、立夏立冬、春秋二社等节日都放假,一般一到三天,有的长达七天。
从唐玄宗开始,皇帝的生日要放假一天或三天,老皇帝或皇后的忌日也放假。二月十五降圣节,也要放一天,因为这天是老子的生日,而李唐以老子后人自居,因此放假。
宋代节假日最多,逢假必休,每年的休息日高达120天。假期最少的朝代则是明朝,尤其是朱元璋时期,每年休假仅三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老朱生日。
清朝前期沿袭了明代春节、冬至、元宵三大节日放长假的传统,因三节靠近,故三节同休一个月,每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二月二十日之间,钦天监选一个吉日封印,等一个月后再择吉日开封办公。此外,皇帝的生辰(万寿节)也会放假七天,端阳、中秋、重阳各放一天。
清朝后期,随着西方文化的转入,逐渐兴起了礼拜天休息的制度,清政府则在宣统三年正式采用了周日休息的制度。
在1995年之前,我们所实行的还是清朝后期推行的周日休息制度,也就是做六休一。
也就是说,从晚清到1995年之前,咱们都是单休
那么,双休又是怎么来的?
这里要先感谢一个叫胡平(原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人。
1979年他在出国参会,发现欧美国家普遍实行五天或者四天半的工作制度,工作时间少,但工作效率高。并且,胡平还察觉到这种工作制度对于旅游、教育等事业有正面促进作用。
所以,他回国后向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汇报,并开始推进“双休落地”
·1986年,胡平开始带领着研究中心研究我国是否有条件实行五天工作制。
·1987年底,带领课题组完成了总体报告和21项分报告。
·1994年3月,我国试行了“隔周五天工作制(也就是大小周)”。
·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签署第174号令,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5天工作制。
·1995年7月,我国《劳动法》正式出台,其中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至此,我们开启双休模式
双休,不仅休了人心,也拉动了消费
据荆楚网2006年报道,我国实行双休制度后,每年带来财富增值2000亿
大概是看到双休带来的增值效益
1999年,为更好地促销费和旅游,国务院修改了节假日制度,出台了“七天乐”制度,即春节、国庆节、劳动节开始跟前后的双休拼在一起,从而连休七天。
PS: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调休”。
但此模式的劣势很明显:因假期长且集中,导致目之所及,皆是人从众,容易衍生其他附加问题
因此,2008年国家推行“小长假”,即我们现在实行的“多个小长假+2个大长假”的休假体系。
行文至此,怼“调休”不如期待一下“2.5天休假模式”
2.5天休假模式,即周五下午+周末的小短假调休方式。主要体现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中。
早在前几年,就有人大代表建议实施每周四天半工作时间制度。
2020年3月,浙江、江西、甘肃等地试行2.5天休假模式
所以,别骂骂咧咧了,假会越来越多的,调休也是
想想朱元璋时期的3天假,
再想想,放假的初衷可能并不是休息……
想开点,上班赚不赚钱不要紧,主要是省钱
来源:深圳新闻网
资料来源:央广网等
总监制:蓝岸
策划:肖刚
文:施冰冰
校审:何畅、周浩桦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