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3年9月11日讯(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甘霖)9月3日至9日,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西藏行主题采访活动在拉萨市、日喀则市举行。行走在雪域高原壮美神奇的天地之间,采访团一次次为西藏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发出赞叹,更一次次为新时代西藏人民创造的发展奇迹、幸福生活发出赞叹。
拉鲁湿地:拉萨“城市之肺”鸟鸣欢
拉鲁湿地,藏语为“当惹钦布”,“拉鲁”是历史延留下的称谓,过去是拉鲁家族的领地。这个位于拉萨市区北角、总面积超过12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成以上面积被沼泽草甸植被覆盖,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
9月4日下午,记者随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西藏行采访团来到被称为“拉萨之肺”的拉鲁湿地,一幅水鸟鸣叫、鱼翔浅底、草木黄绿相间、湖上碧波荡漾的画面跃然眼前。
“拉鲁湿地以前可不是这样,反而是拉萨市的重点治污区域。”拉鲁湿地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政府着力解决人地冲突等湿地生态被破坏的源头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措施持续20多年进行整治、建设,让拉鲁湿地一年比一年更绿、一年比一年更美、一年比一年更有活力。
尚厨炊具:小小高原高压锅,烹出幸福花
西藏海拔高、气压低、沸点低,即使炉火再旺水温也仅在80多摄氏度,一口好的高压锅是群众必备的烹饪器具,使用高压锅煮熟饭煮好饭,是群众必备的生活技能之一,也是群众离不开的家常小事。
9月4日下午,采访团来到西藏首家生产高原多功能系列炊具的公司——西藏尚厨炊具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企业2022年落户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总投资4000万元,目前已建成7条生产线,年产能达到100万口高原多功能高压锅。
这一口看似小小的高原高压锅,有着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大的“民生情怀”。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直接推动下,越来越多的西藏群众做饭更方便,也能喝到真正的开水了,直接提升了健康水平、幸福水准。
南山公园:十年植树,荒山披绿
雪域高原,给树木生长带来严峻考验。曾经,环抱拉萨城的南北山,常年草木不生。
9月4日,记者随采访团来到拉萨南山公园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流水潺潺,一条条徒步小道镶嵌在绿色的山间,水景、绿植景观长廊一派诗情画意;整齐排列的柳树、松树、杨树、侧柏等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据了解,2012年,高海拔植树造林试点在南山启动。截至目前,共实施2012年南山山体造林绿化、2013年南山山体造林绿化试点项目、拉萨市山地造林环境调控技术与耐旱树种筛选研究等工程项目8个。经测算,南山造林绿化成林面积每年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方面综合价值超过410万元。
西藏博物馆:“传统+现代”,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
高原盛夏,风景如画,大美西藏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拉萨这座“日光之城”,坐落于罗布林卡东南角的西藏博物馆也成为热门打卡地。
据介绍,西藏博物馆于1999年10月落成开馆,2009年7月起对外免费开放,是一座集收藏与保护、教育与研究、开放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2022年7月,西藏博物馆新馆开馆。西藏博物馆馆藏文物52万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4万余件(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5日上午,采访团来到西藏博物馆,记者看到这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与智能相结合,给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参展体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文化传承的使命就更加重大。”西藏博物馆讲解员说。
宁算科技集团:利用高原环境优势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在很多人看来,西藏自治区意味着环境艰苦、条件恶劣,这里是不太可能有高科技企业落户的。9月5日下午,采访团来到西藏宁算科技集团了解到,正是清爽的高原环境,吸引了这家拥有西藏最大云计算数据中心的高科技企业落户。
“我们的数据中心,靠自然通风实现降温,没有大型的降温设备,就是给机器吹电风扇,这在其他地方是很难实现的。”西藏宁算科技集团创始人蒋宁专门把采访团带进了机房,实地感受温度。果然,虽然能听到存储设备的声音和看到一排排闪烁的指示灯,但机房内温度并不高。
目前,西藏宁算科技正在利用数据中心,打造西部地区大型的低成本超算中心。考虑到南亚国家市场实际,公司将立足西藏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不断开拓市场,为南亚各国提供完善的数据处理服务。
索盖村:让人羡慕的小康村
初秋的风带着一丝凉爽,吹到了日喀则市江孜县年堆乡索盖小康示范村的青稞田里。9月6日上午,采访团一行从日喀则市区向东南方向出发,驶出日喀则机场高速,沿着349国道,便到达了这里。
在索盖,记者看到了一个和想象完全不一样的西藏乡村。在这里,拿出手机扫一扫智慧门牌,上面不仅标明了房屋性质、门牌号等基本信息,还增添了服务电话,村民不出门、不跑路就能精准解决问题。
索盖村还是西藏首个“盒马村”,和上海盒马公司合作开发了青稞挂面、青稞粽子、青稞牛奶等产品。同时,靠着氆氇这项古老的手艺,索盖村人织就了幸福生活。截至2022年底,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19年的1.54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3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6万元。
江孜县:青稞飘香致富忙
在著名的卡若拉冰川下,“世界青稞之乡——日喀则欢迎您”的巨幅标语和冰川一样显眼。6日,采访团走进江孜县看到,沿途的青稞田里,青稞随风摇曳,很多青稞已经收割完成,一片丰收的景象。
江孜县委书记陈昊介绍,过去收获青稞,村民们大部分自给自足,而今江孜县大力发展青稞产业,提升青稞生产附加值。包括青稞酒、青稞面条、青稞饼干、青稞酸奶等精深加工的新产品开始在市场崭露头角,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也助力当地群众增收创收。
西藏桑旦岗青稞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工厂内,全自动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美酒飘香。这家企业自2020年入驻江孜以来,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1.2元的价格累计收购当地青稞2310吨,不仅带动群众增收1108万元,还解决了当地困难群众及大中专学生的就业问题。目前,企业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今年,公司青稞啤酒生产线有望投产,届时,销售额有望超过1个亿。
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观念转变科技助力,高原瓜果飘香
“快来尝尝西红柿、黄瓜……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种的!”9月6日下午,采访团来到日喀则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当地干部群众热情地把采访团迎进村。
干净、整洁,是彭仓村给人的第一印象,更为特别的印象,就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温室大棚。据介绍,在彭仓村,这样的蔬菜养殖大棚一共有174座,依托这些大棚的温室养殖也正是彭仓村最重要的特色支柱产业。
西红柿、辣椒……大棚内,硕果累累。“真没想到在这样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能种植出如此新鲜的蔬菜。”几位采访团的总编辑、记者纷纷感叹、点赞。据悉,2011年通过蔬菜产业的发展彭仓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成为白朗县第一个“万元行政村”,2021年,彭仓村被列为白朗县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35万元。
新题材唐卡: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日喀则市是历代班禅驻锡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古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喀则用什么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9月7日上午,采访团来到日喀则市非遗展示中心,在这座建设规模近4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内,记者找到了答案——
展厅内,《千米唐卡》的画布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与朵朵祥云相映生辉,飞禽走兽自由栖息,湖泊沼泽阡陌纵横,日喀则高原风景、文化胜境、繁华市井被画师匠心独运地以唐卡技艺的形式呈现,青山绿水,万物和谐,一片幸福祥和的景象。据讲解员介绍,《千米唐卡》长848米、宽2.5米,2020年开始创作,由本地4个绘画团队、共80名画师与画徒参与创作。
让人耳目一新、更觉震撼的《千米唐卡》是日喀则市发展壮大唐卡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日喀则市以保护传承唐卡文化、发展壮大唐卡产业为目标,创作了一批不失传统色彩、紧扣时代主题,融合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的新时代优秀唐卡作品。
珠峰景区:守护净土,让百姓吃好“生态饭”
每年的5到10月份,是最适合到珠穆朗玛峰景区旅游的季节。虽然已经临近这一“黄金时间”的尾声,但当9月8日上午,采访团来到珠峰大本营观景区,记者还是看到不少游客仰望珠峰,发出“真漂亮”的感慨。
在进入珠峰大本营观景区之前,采访团换乘了环保大巴。据介绍,过多游客的车辆进入景区,会对珠峰造成影响和破坏。为此,西藏日喀则市有关部门决定: 自2023年8月23日00:00起,取消车辆进入珠峰保护区环保费,除户外自行车等车辆外,其余车辆乘客(含自驾新能源车辆)均需统一换乘景区旅游观光车。
这样的环保措施还有很多,从定日县前往珠峰大本营观景区的途中,时不时就可以看到有标语牌,提醒游客要注意垃圾分类,不能在景区随意乱丢垃圾,要爱护珠峰。“守护好这片净土,我们才有饭吃!”定日县相关部门一位负责人这样说。
吃好“生态饭”、走上“致富路”。2023年1月至7月,珠峰景区北大门共计接待游客249463人,收入3626.6万元。定日县全县旅游总人数达42万余人次,共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
数看发展
拉萨市:2023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5%。2022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02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9亿元;空气质量优良率99.7%,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日喀则市:2023年上半年,日喀则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良好态势,13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西藏自治区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高于全区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