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更是其重要力量源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首要的是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彰显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精神气韵。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这条道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具备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坚实的文化根基。这条道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越走越宽广,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基础。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的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指引中国人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秉持开放包容,提升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天我们要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定具备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运用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科学方法,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滋养和智慧。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深入开展中外文明对话,深化对外文化交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推出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塑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格局气象。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不断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活力。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把握好守正创新的辩证法。一是坚持守正的正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和模式,决不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始终立足自身历史和现实推进文化建设。二是激扬创新的锐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注入活力,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深化中华文化研究、推进中华文化传播交流、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更好以文化之力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中华文化学院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所系。要加强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经验与基本规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举办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活动,探索网络化、多样化的中华文化传播形态,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