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3年10月23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涛 通讯员 杜冬)塘朗山北麓,红花岭基地城市更新项目群楼竞发;留仙洞总部基地,科技联合大厦项目塔楼拔节生长;西丽工业园区集聚之地,羊台书苑项目破旧立新、英姿初现……伴随着城市的日渐繁荣,深圳建造业也蓬勃发展,一张张智能建造名片正氤氲着特区四十余载如一日最具魅力、最富特色的“新”力量。
这一“新”,“新”在历史上的接续,“新”在制度上的创举,“新”在技术上的变革,蕴含着一家建筑央企——中建二局二公司“深耕”特区35载的信念和坚守。这一“新”,“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彰显着一家老牌深企——中建二局二公司“建证”特区蝶变的格局与担当。
35载扎根,“深耕”特区记忆历久弥新
1988年9月,中建二局二公司首批技术团队和工人队伍进驻深圳大鹏,开启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从此吹响了这家老牌央企进军深圳、点亮特区的号角。
工业先行,电力开路。35年来,中建二局二公司先后承建岭澳核电站、深圳西部电厂、妈湾电厂、东部燃气电厂、宝安垃圾处理发电厂等一大批电力基础设施。在妈湾电厂修建过程中,中建二局二公司建设者克服“填海造地、洋桩焊接、船上筑箱”等多个世纪难题,创造出“半潜驳浮箱施工法”等国内领先的“智造”成果,捧回建筑领域最高奖项——鲁班奖。“勤能补拙”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推动技术革新的有效抓手。
1993年2月,《深圳特区报》对妈湾电厂进行了走访报道,重点记录了中建二局二公司建设者开山填海、点亮特区的卓绝奋斗。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深圳市主流媒体再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妈湾电厂,致敬二公司建设者以“拓荒牛精神”推进特区发展的历史贡献。如今,中建二局二公司“深耕”35载的奋斗之姿,在一年一岁中,已深深刻入特区的历史记忆。
35载奋斗,砖石草木“建证”制度更新
变,是深圳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区域经济不断向好向善发展的蓬勃生命力。经过40多年高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空间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已经发生深刻变革。
1997年11月,华为生产中心试验楼破土动工;2003年9月,华为科研中心封顶竣工。当年骑着摩托车穿过坂田的泥泞与港方监理公司交流的建设者们,跨越二十载时空,遥望着这座被国内外媒体镜头多次报道的鲁班奖工程。
华为,是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杰出典范;而在华为坂田基地建设过程中积累的沟通与建造经验,则“建证”了中建二局二公司与特区同心改革、同向开放的制度变迁。
日新日进,沧海桑田。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圳建设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推进具有深圳特色的高水平新型工业化。2022年,深圳出台“20+8”政策,各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精准定位“工业上楼”项目产业规划,通过立体化产业空间的高度集成,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全国首个“工业上楼”示范项目、全国首个“联合上楼”试点项目、广东省首个超低能耗住宅类项目、南山区首个土地整备利益统筹落地项目、南山区首个“飞地经济+工业上楼”代表项目……每一个“首创”,都对应解决一个现实问题。
面对新问题、创造新解法,形成新模式,“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也在中建二局二公司35年的攻坚奋战中成为现实。
35载坚守,智能建造催发技术革新
作为全国首批入选智能建造试点的城市,深圳近年来高度重视发展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建筑业,不断提升建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水平。时代浪潮的更迭下,中建二局二公司始终坚持敢为人先、走在前列,将技术革新视为擦亮老牌央企金字招牌的重要手段,不断向着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二公司正式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先后通过广东省特种混凝土及河南省混凝土耐久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组建设计研究院,聘任孟建民院士为首席科学家,以高端人才资源为核心支柱的智能建造矩阵初具规模。
在龙华安居荟智苑项目,超低能耗技术的落地,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深汕高新产业园项目,“飞地经济+工业上楼”模式叠加,制造业基本盘将持续为特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动能……
近年来,中建二局二公司累计获得华夏奖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国际发明专利10项,4项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一项项荣誉的取得,不断记录着“智造建筑”的行业变迁。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回望中建二局二公司“深耕”特区的35年,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将企业命运与特区发展紧密相连,是取得一系列发展成就的基础。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建二局二公司将以更加饱满的奋斗姿态,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加快提升深圳现代建筑业绿色低碳智能化融合发展水平 ,打造“深圳建造”品牌,贡献一如既往、矢志不渝的蓝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