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要“变小”了!|锐视角
2024-06-18 10:11
来源: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大湾区,要“变小”了!|锐视角

人工智能朗读:

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周年,大湾区建设迎来一项标志性成果和里程碑式进展。

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即将通车,大湾区就要“合龙”。

珠江三角洲自古低山丘陵罗列,台地纵横,河海在这儿碰撞、激荡。40多年前,经济特区在这里发端,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篇章。

如今,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锚定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大步前行。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

“东西两岸架彩虹,伶仃洋上唱大风。”深中通道建成后,珠江口两岸的中山和深圳之间的车程,将从原来的两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日通车量预计将达到10万车次。

大湾区“变小”,一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已随伶仃洋潮起云涌。

聚焦深圳与中山,深中通道的两头,一边是深圳宝安南山,一边是中山马鞍岛,飞驾珠江两岸的深中通道,是粤东通往粤西乃至大西南的黄金走廊。

放眼大湾区,深中通道将与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为珠江两岸区域协调发展打开巨大的想象空间。

作为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两大城市群之间唯一公路直连通道,深中通道还将国家在大湾区内重点布局的三大重要合作平台: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串珠成串——“黄金走廊”打开了“黄金内湾”的无限想象空间。

大湾区“变小”,能产生什么样的聚合反应?

经济学家周其仁在其著作《突围集——寻找改革新动力》中这样写道:历史上也好,当代也好,凡是科学、艺术、技术上的创造性行为,一定是创新元素在一个特定的范围,达到了一定浓度。

比如,历史上的文艺复兴,离不开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代的美国科技创新,其实主要就是硅谷——那就是斯坦福大学周边一片不大的地方,创新元素浓度够了,新想法和新成果就像喷泉一样涌流。

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连续第四年排名居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榜第二位。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当前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漩涡中心,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大湾区行稳致远的两大关键。

根据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期间,广东大力推进的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等多个产业集群都是横跨珠江两岸城市群,并且需要两岸城市协同发力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经济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曹钟雄认为,深中通道的开通,一方面将使大湾区成为通勤型的世界级城市群,珠江两岸城市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合作,更是生产+生活的融合;另一方面,未来大湾区新质生产力领域资源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将进一步加速,研发+生产、平台+制造等新兴生产方式,新的产业组织方面将进一步加速迭代。

曹钟雄说,未来大湾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集聚强度、融合深度将大大提升。集聚的密度决定未来创新的高度,大湾区城市间的聚合也会蝶变出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如深中的城市生活合作、深珠的开放制度合作、深江的研发制造融合、深澳的创新资金合作等,都是特别值得期待的。

空间的“变小”,将使大湾区创新元素的浓度极大提升;全方位的便利,将使大湾区产业资源,通过市场化之手,得以最有效的配置。而这种聚合反应,最终将为大湾区城市带来能级的突破性提升。

大湾区“变小了”,但大湾区的经济蛋糕,也会因此做得更大。深中通道是一条让大湾区“变小”的通道,也是一条让大湾区“变大”的通道。(主笔 郭保瑞)

[编辑:陈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