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7月2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关炜瀛 郑思)7月24日,深圳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举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会精神。座谈会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深圳报业集团主办,来自政策研究机构、智库、高校等的多位专家学者展开研讨交流。
大家一致认为,要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大历史意义,准确把握全会精神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扎实做好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工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发挥好“智囊团”和“思想库”的重要作用,精准聚焦深圳高质量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深化改革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市民群众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深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贡献社科理论界的智慧和力量。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姜虹:
发挥新型研究型大学优势 高质量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代表、科技自立自强的先锋、人才引领驱动的表率,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引,加快培养新型劳动者队伍,发挥好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高质量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时代使命。新型研究型大学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探索科学前沿的重任,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新型研究型大学能够在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合作、解决复杂问题的新型组织结构上开展探索,在教学育人的理念创新、体系创新和方法创新上开展探索,在构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平衡的科研组织模式上开展探索,不断提高高校知识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新质生产力作为包含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新型研究型大学拥有新的办学理念、育人模式、治理模式、办学视野,在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基础扎实、潜力巨大。南方科技大学将持续加强基础研究,着力攻克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最大程度贡献。
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委改革办)副主任孙华明: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突出重点和改革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围绕三个“更加”,深圳要勇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尖兵。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着力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纵向深入。系统集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方法论。要加强系统谋划,加强对改革经验的总结提炼,实现改革的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谋划出更多在全国叫得响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已全面落地实施。接下来,要进一步做好首批综改清单经验总结提炼,力争更多综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同时,积极推动第二批综改清单文件加快出台。
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着力解决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要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参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等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针对上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
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着力抓好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落实。通过建立工作台账细分改革任务,强化督察问效,健全改革正向激励机制等措施,抓好贯彻落实。
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长、研究员谢志岿:
弘扬特区精神 保持改革的精气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深圳经济特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经济特区的价值也因改革而存在。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深圳经济特区的重要使命。
弘扬特区精神,保持改革的精气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勇当改革开放尖兵仍然是深圳经济特区保持发展优势和竞争力的命脉所系,深圳要继续保持改革的锐气和动力,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优化改革创新的制度环境,提升领导改革的水平。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发展,需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针对制约改革开放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完善制度设计,真正形成鼓励改革创新的制度环境和良好氛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心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中国式现代化方向和动力的重要保障。
发扬改革的智慧,注重改革的科学性和实效。要坚持目标导向,全面推进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要坚持问题导向,实现重点突破。要全面、系统、深入分析梳理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创新的思维找到推动工作的抓手;要坚持效果导向,以是否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评价标准。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优化重点改革方案生成机制,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解决真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提升改革的实效。
市社科院(社科联)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席)杨建:
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解放和提升文化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文化生产力是具有物质精神双重属性的力量,既包含了作为物的文化产品的生产,也包括由其他物的载体转化为文化本身,也即精神产品和服务。
文化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内在动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在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文化领域与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行业)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显示、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之中,在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创新发展绿色消费、循环消费、文娱消费等新消费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科技和文化融合创新,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新质生产力特征。通过新质生产力重组文化产业新要素、创新文化产业新业态、夯实文化产业链条、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已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趋势。
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圳应及时抓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机遇,注重在文化产业中融入新质生产力动能优势,在提高文化企业数字转型效能、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丰富文化消费多元供给、培育城市包容文化和创新文化等方面努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创新业态、激发活力作为形成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机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张国宏: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体制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哈工大(深圳)第一时间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举旗帜,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抓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要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把全会精神融入到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全过程。
培根铸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将纵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协同发展。不断革新育人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引导青年学子勇担“民族复兴、强国有我”重任。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抓手,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持续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勇立潮头,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学校将紧跟党的步伐,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系统思维、科学方法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的障碍,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切实将治理体系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开创事业发展新局打好坚实基础。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家喜:
准确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旨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内容十分丰富,分为三大板块,15个部分,60条,涉及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可以从五个方面进一步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旨内容:
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部署改革,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全会指出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二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既展现了战略定力,也意味着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事业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复杂,需要更大的历史主动、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来推进改革。
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是制度建设。全会以制度建设主线,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7个方面制度框架,深化14个重点领域制度改革。
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主体地位是党的人民性和人民至上理念在改革领域的具体体现。全会不仅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重大原则,而且突出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通过出台更多富有含金量的改革方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五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国宏:
以更大力度纵深推进深圳国资国企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十四项具体任务,具有突出时代特征和要求。近年来,深圳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更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具体有六个方面建议:
一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继续聚焦深圳国资“一体两翼”布局,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风投创投领域投资力度,把国有资本转化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战略资本。同时,坚决退出一些充分竞争领域的非核心业务,全面提升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益。
二是加大综合改革探索。继续探索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率先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体系内科技企业健全原始创新制度,构建科研人员中长期激励制度。
三是打造专业经营队伍。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培育深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有企业家队伍。
四是强化有效激励约束。完善深圳国资国企绩效考核体系,加快构建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和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制度。同时,加强内外部监督,确保国企经营合法合规、高效有序。
五是增强国资监管战略协同。加强国资国企决策、收益、人事、纪检等领域战略协调,完善和优化大监督体系,实现国有资本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加强对国资国企巡视、审计队伍中具有企业经营经验的专业人才配备。
六是务实加强国企党的建设。国企党建工作要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深圳大学开放与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顾学明:
以开放助力改革助推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充分体现对外开放工作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凝聚对外开放重大历史地位共识。
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释放了对外开放是全党一项长期性、延续性和重要性工作的明确信号。全会提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是全会对于改革发展与开放辩证关系问题的科学论断。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通过对外开放形成更好的国际环境,来助力改革、助推发展。全会强调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应对纷繁复杂国际局势,开放能力的提升是不断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的重要手段,能进一步拉紧中外利益纽带,不断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参与水平。
全会关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工作部署,是对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思路举措的延续,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进行了深化和提升。一是扩大自主开放。我国已经打造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等自主开放平台,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有益借鉴和生动样本。二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有必要进一步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全球多边合作示范性平台,在全球经贸治理中提出中国方案。三是完善境外人员入境生活便利制度。
未来五年,对外开放要坚持全会提出的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这条工作主线,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三对关系。
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刘志: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申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独特魅力。
“两个文明”相协调这一论述是对“两个结合”的自觉运用。一方面,“两个文明”相协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延续中华民族既重视物质生产又重视精神享受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两个文明”相协调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赓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并直面当代中国实际,回应“拜物主义”“迷茫空虚”等大众精神信仰缺失的问题。
“两个文明”相协调本质在于“平衡发展”和“互促发展”。依托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实现“两个文明”相协调,更好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系统阐释工作。结合中国实际,尤其是深圳改革开放发展实际,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更好地解释中国现象,进而指导生产与生活实践。其次,做好理论宣传工作,积极参与公共空间文化治理,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群众形成共识性的价值认同。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院长、副研究员袁冉东:
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刻思考和全局把握。
其中,《决定》第46条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包括健全人口发展战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强化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合理流动等政策,这些举措不仅为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明确的路径,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
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是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健全人口发展战略不仅关注当前,更着眼于长远,确保人口结构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也是鼓励生育、提升人口发展质量的必要手段。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和生育补贴制度,都是鼓励生育的重要政策,有助于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激发生育意愿。强化公共服务水平方面,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是从制度层面保障和支持生育行为。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能够有效解决育儿难题,提升家庭和社会的育儿能力。促进人口合理流动方面,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有助于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口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