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7月29日讯(记者 何亚南)7月27日,在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召开之际,中国出版集团展区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未来视界:青少年科幻写作交流沙龙”。这场活动不仅为科幻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次思想碰撞的机会,还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科普时报社社长尹传红,2023年雨果奖最佳粉丝杂志奖得主、中文科幻数据库核心信息管理团队成员零始真,“鲲鹏”奖获得者王刚,星云奖、“鲲鹏”奖、星火奖获得者史雨昂出席活动。活动由知识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张京涛主持。
张京涛在开场指出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正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他说:“科幻作品创作能够激发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人类社会科技的全新视角,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的科技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他希望这次沙龙能够正本溯源,为广大科幻文学爱好者指明创作的正确方向,也为指导青少年科幻创作的老师提供辅导的思路。
在对谈环节,尹传红首先发言,他从小通过科普科幻阅读走进科学世界的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优秀的科幻作品对个人成长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他说:“优秀的科普作品比如对奇思妙想的科学解读、对新密事物的形象描述、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引导,也包括对创新创造的理性思考,其实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零始真则从个人经历出发,讨论了科幻文学对科普教育的影响。他提出,科普教育的重心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转移到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美感的普及。他说,科幻文学对科普教育所起到的帮助,肯定要比将科幻文学做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播的工具而言起到的作用更大,并强调了通过阅读避免“科幻创作上重复造轮子”的重要性。
王刚的科幻作品《蓝色眼睛》获得第三届“鲲鹏”奖,将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讨论自己的这部作品时,他提到了科幻创作中科技元素与其他元素的结合。他认为,尽管自己是理工科出身,但也从文学书籍中获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在谈及创作挑战时,王刚提到了逻辑自洽和科技元素融入的难题。他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研究和想象,将量子传态的概念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王刚的分享不仅展示了科幻创作中的科技元素,也展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蝗》也是第三届“鲲鹏”奖的获奖作品,将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作者史雨昂从自己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创作者角度出发,分享了他在创作中如何融合硬科幻知识与软科幻风格的经验。他认为软硬科幻的区别在于读者的阅读体验,而非作品本身是否包含硬核科学知识。同时,他分享了他在创作中遇到的困惑,特别是在如何将新奇的科幻设定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方面的挑战。他提到,尽管科幻设定容易想出新奇的点子,但如何配套成很好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史雨昂的分享为在场的青少年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最后,尹传红鼓励青少年创作者可以从短篇科幻写起,提炼构思能力,并强调了想象力在科幻创作中的重要性。零始真建议初涉科幻的创作者做好文稿管理,将作品模块化,并寻找“同等人”交流。
活动在嘉宾们的寄语中圆满结束,他们表达了对青少年科幻创作的期望和鼓励,希望他们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把科幻当作一项终生事业,并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属于中国科幻的精神家园。随着“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等活动的持续举办,相信中国科幻文学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据悉,第四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正在稿件征集阶段,25岁及以下青少年均可投稿。目前2024年“鲲鹏”奖公益夏令营也在火热招募中,有好的科幻点子的青少年,均有机会进入公益夏令营,跟科幻作家面对面交流、参观高科技企业、获得针对性创作辅导等,具体详情可关注“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公众号了解。
本次活动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深圳市委员会、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知识出版社、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深圳市福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本文由活动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