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2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梓欣)夏季高温袭来,市民纷纷使出各种抗暑招数。其中,“降温神器”降温喷雾,因携带方便、降温效果显著、价格便宜,成为不少市民出门必备的“法宝”。然而,喷雾中的易燃成分也暗藏了诸多安全隐患。
市民赵女士告诉记者,此前她曾携带降温喷雾搭乘地铁,在进站安检时被工作人员扣留。根据深圳地铁现行规定,乘客携带防晒喷雾、发胶、指甲油、杀虫剂等带有易燃标识的物品,单品不能超过700毫升,累计不能超过1000毫升。而搭乘飞机或高铁,乘客携带的防晒喷雾瓶身有易燃易爆标识或者容量大于100毫升,都会被拦截。
日前,深圳消防对降温喷雾做了一场实验,揭露了其危险性。实验现场,消防员将降温喷雾喷到灭火手套上,并通过热成像仪观察发现,其表面温度很快降至0℃以下,同时手套喷射位置也结出一层白霜。随后,消防员用点火器对准结霜处,手套瞬间被火焰点燃。
“这证明喷雾确实可以降温,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南山区消防救援大队沙河消防救援站班长朱家乐告诉记者,此类喷雾类产品通常含有乙醇、丁烷、异丁烷等易燃成分,其原理是利用酒精易挥发的特性喷洒在物体表面,通过挥发带走热量。一旦遇到明火或高温情况,极易产生燃烧或者爆炸。记者了解到,喷雾是一种释放压力的形式,液体喷出后立即向四周扩散,所以会形成一个立体的“火舌”,燃烧空间就变得更大。
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一款打着“移动空调,瞬间冷却”标语的喷雾产品,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销量可观。在网店的宣传视频中,无论是暴晒后烫人的座椅,还是贴身的毛巾衣物,只要经喷雾一喷,即刻实现降温。评论区里,消费者更是一片叫好。
朱家乐提醒,市民在选购降温喷雾时,应当仔细阅读产品说明及安全提示,尽量避免选择以丙烷、丁烷或者二甲醚等易燃可燃成分为推进剂的降温喷雾。使用时,务必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离,并且不要对着同一部位长时间喷射,以免造成冻伤。此类产品应远离火源,储存在阴凉避光的地方。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段车内降温喷雾的测试视频更是让网友惊呼“堪比定时炸弹”。画面中,测试人员将车辆曝晒在气温38摄氏度的室外,仅5分钟过后,车内温度已高达73摄氏度。随后测试人员向车内座椅喷射两罐降温喷雾,在全副武装后,端着近3米长的火把伸进了车窗。
只听“砰”的一声,汽车的前后挡风玻璃被炸飞数十米、碎裂一地,并伴有明火蹿出,车内一片狼藉,内饰上还有烧焦的痕迹,车顶被炸出凹凸不平的鼓包,门框变形,爆炸威力可见一斑。
消防部门提醒大家,夏季车内温度过高,容易使气罐内压力过大造成爆裂,切勿将此类产品存放于车内。同时,建议车内常备车载灭火器,发生火情时可应急灭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