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5日讯(记者 尹露)2024年8月3日-8月4日,舞剧《敦煌归来》在深圳光明文化艺术中心首演,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凝聚了舞台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视觉盛宴。该剧目由深圳市光明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是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并入选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胡沈员工作室出品及制作,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宣传部、深圳市光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华侨城文体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制作支持及联合出品。作品以晚唐时期的敦煌“信使团”为故事背景,演绎了一段关于家园、关于信念的传奇往事。
据文献记载,唐贞元二年(786年),沙州(今敦煌)失陷,直到大中二年(848年)才重新回到唐朝的怀抱。沙州城收复后,归义军派出押衙高进达等组成的信使团向长安传达讯息,以明归国心志。舞剧《敦煌归来》的故事背景即发生在这一时期。
深入挖掘敦煌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联结家国情感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蕴含着中华文明诸多精神标识,挖掘和弘扬这些精神标识对于守护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影响力,促进当今世界不同文化和平共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更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精神动力。
舞剧《敦煌归来》以艺术的想象补缺历史的空白,力求让敦煌文化所承载的内涵和精神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产生情感共振,更好地激起今时今日的文化共鸣、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爱国情怀。剧目聚焦敦煌信使团,塑造了士兵、僧人、乐工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联结起家国文化与千年古城间的情感。剧中所有情节均发生在自敦煌出发的漫漫归途中,信使团一行历尽了生与死的考验,而他们身后,是无数敦煌百姓用信念守护着的明灯,万家灯火延绵着世代相传的归思。胡沈员、石仁琦及深圳当代舞团的优秀舞蹈演员以其精湛的演技,使得这些历史人物跃然台上,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英雄赞歌。
立足深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用当代舞台艺术语汇讲述敦煌故事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特区,深圳市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文化领域同样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舞剧《敦煌归来》的创排正是深圳作为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和自信窗口的具体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七个“聚焦”之一是关于文化建设目标: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舞剧《敦煌归来》在深圳的成功演出不仅向世界讲述了敦煌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同时进一步坚定了通过文化传播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文化形象。
国内一线创作团队潜心筹备 培育优秀文化人才队伍 让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舞剧《敦煌归来》自立意起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潜心筹备,作品体量也是胡沈员在创作上对自己发起的一次更大挑战,更是年轻的深圳当代舞团人才培养的一次集中亮相。
主创团队由目前活跃于国内舞台创作一线的艺术家们组成:青年舞蹈艺术家胡沈员出品、制作并担纲总编导,编剧徐珺蕊,作曲吕亮,视觉总监、舞美设计高广健,灯光设计高捷,服装设计李昆,造型设计贾雷,执行编导钱敏,多媒体设计张松,编舞胡沈员、钱敏、杨康、黄斯骏,文学统筹叶舟。胡沈员、石仁琦领衔主演,深圳当代舞团共同出演。
胡沈员在谈到创作构思时表示:舞剧《敦煌归来》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在灵感来源上,主创团队受敦煌莫高窟156窟《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启发,这幅壁画不仅描绘了晚唐时期敦煌的辉煌景象,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希望通过这部舞剧,携手深圳当代舞团共同探索当代舞剧的审美表达,让更多人了解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据悉,深圳首演后,舞剧《敦煌归来》将开启全国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