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郭艳汝:在安宁病房,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2024-08-13 16:03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专访|郭艳汝:在安宁病房,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

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13日讯(记者 刘梦婷 通讯员 陈泽淳)“为什么偌大一个地方,找不到一张可以善终的床?”

多年前,为了探寻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郭艳汝成为一名“多管闲事”的医生。当一切医疗技术穷尽之后,她为那些被反复拒收的终末期患者,搭起一间间特殊的病房,帮助病人有尊严地离世。

郭艳汝摇着小船,平稳地将病人送到生命尽头的渡口。在安宁病房,病人没有浑身插满管子、毫无反抗之力地维持呼吸,而是可以有尊严地、舒适地好好说再见。

从沧州到深圳,自北向南,她一直在寻找临终关怀的更优解。

image.png

郭艳汝医生与患者家属沟通。

得了绝症,

如何有尊严地离去?

百年来,科技发展引吭高歌,现代医学突飞猛进,让人们总误把医学当魔法,把医生同“起死回生”画等号。在这个崇尚“治愈”的社会,人们总是忘了,坚持治疗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好好活着,还是为了延长痛苦的死亡过程?

郭艳汝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一名安宁疗护医生,曾担任过沧州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科主任。在无数重症病人的身上,这样的拉扯反复上演:在前面的阶段玩命地治,在最后的阶段玩命地拽,病人甚至没有度过一段有质量的生存期。

2014年至2020年,郭艳汝在医生和患者家属的角色中来回切换。久病缠身的父亲对她说:“爹觉得自己闯不过这一关了,要是我不行了,别让我像你娘一样躺在床上受罪,让我安安静静地走。不要抢救,不要用什么管子,让我和你娘团聚就行了。”

在安宁疗护的理念被接受前,摆在临终患者及家属面前的,通常只有两种选择:生命不息,抢救不止,切开气管、插入胃管;或是放弃所有医疗干预,回家等待生命的终结。除了剧烈的病痛,还要忍受失禁和褥疮的折磨、缺氧窒息带来的濒死感。

至亲之人生命的落幕,让郭艳汝重新思考临终的第三种选择。在父亲过世的这一年,也是在她创办了安宁疗护科的一年后,郭艳汝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安宁疗护的真正含义,以及临终患者的真实痛苦与需求。

患者安心(化名)找到她时,已经是宫颈癌晚期。因癌细胞转移扩散,安心饱受直肠和阴道瘘折磨,不仅大小便失禁,而且连平躺都做不到,只能半坐着。她满眼流露着无助和绝望,那是一个灵魂崩溃的样子。

为了缓解安心的重度持续性疼痛,郭艳汝为她使用了足量的镇痛药和适量镇静药。第二天一早,安心脸色好转,轻轻拉着郭艳汝说:“郭医生,我后悔来晚了。昨晚是我睡得最好的一次。我以为到了癌症晚期,就只能回家等着了,疼痛都没法避免,吃喝拉撒睡都只能是奢望。”

在安宁病房,安心找回了患病以来一直被漠视的尊严。“你知道现在对我来说最幸福的事儿是什么吗?就是可以不疼了,舒舒服服躺平,站起来自己去上厕所,能关上厕所门,能自理、有尊严。”

在安宁疗护科的帮助下,安心按自己的想法,拟定了一份“临终计划”:

我要在安宁疗护病房去世,请妈妈为我挑选我走时的衣物和饰品;

我不想再做大型检查和有创治疗,请只为我解决身体上的疼痛和不适;

当我昏迷后,请不要为我做心肺复苏、气管切开、呼吸机和胃管;

希望妈妈和丈夫共同照护好孩子。

这份“临终计划”,让安心找回了对命运的主导权,实现“我的生命我做主”。家人也放下争执和分歧,陪着安心度过临终前最温馨的一段时间。

一周后,她安详地、漂亮地离世了。

郭艳汝指出,“现代医学的痛点和盲点,是在技术穷尽时,患者身体、心理、社会、精神层面的痛苦和需求没有被看到、被同理、被解决。”

而安宁疗护,补上了这一块盲点。“它豁免我们在死亡面前将要受到的痛苦,为我们留出一段清醒且平静的时间,让我们安排好我们的孩子和家人,和我们所爱的世界,好好告别。”郭艳汝说。

“善终”与“善生”

安宁疗护的一体两面

安宁疗护的另一层含义,是生死两相安。

有天,郭艳汝的门诊来了一个朴实的农民。他背着一个编织袋,问道:“郭医生,您还记得我吗?”

郭艳汝端详了片刻,便记起来,这是一位胶质瘤患儿的爸爸。曾经,他和妻子在北上广各大医院花了几十万,散尽家财后,女儿依然药石无功。

孩子因颅高压剧烈疼痛,日日在床上肢体抽搐、惨叫不止。找到郭艳汝时,他说:“我和媳妇从经济上到精神上都崩溃了!我媳妇天天守着孩子,精神恍惚,完全没法正常地生活。”

综合考虑后,郭艳汝为患儿开了居家用药的方案,使孩子能够减轻病痛,在生命最后一程过得舒服一点。

“我今天来,就是告诉您,孩子去世了。”不同于上次见面时的失态,这位父亲已经能平静地接受失去女儿的事实,“感谢您的帮助,让孩子走得很安详!我姑娘没受罪,是在我媳妇怀里睡着觉去世的。”

他郑重地提及妻子的变化:“孩子走得舒服,我媳妇精神状态也变好了。这两天,她已经决定要出去打工了。”说着,他把背上的编织袋放下,那是一袋送给郭艳汝的花生,刚从地里刨出来不久,上面还带着新鲜的泥土。这也是历经大病浩劫后,这个家还能拿得出手的“特产”。

郭艳汝一下子就被击中了。

那时她创办安宁疗护科,遇到了瓶颈和质疑。许多同行说她:怎么放着好好的麻醉工作不做,去做这么一件难而未知的事情呢?

有一句话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上特别火,“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实际上,安宁疗护在那时是一片荒野,无人在前指引,也少有人接力跟上。连她自己都在踌躇:要不要从荒野,回到我的轨道呢?

但每每回想安宁疗护带给这个家庭的变化,她就找到了坚持的意义:“医学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职能,让走的人能够善终,留下的人能够善生!”孩子不疼,妈妈也就不“疼”了。她见过太多丧子后抑郁甚至轻生的母亲,患者如果死亡质量不好,整个家庭会长时间地活在阴霾之下。

这个家庭让她意识到:安宁疗护,能让一个家庭重启“复原力”。

image.png

一位视母细胞瘤患儿用上镇痛泵后,伸出手来抓住了郭艳汝的手指。

南下求“道”

让暖阳普照归途

五年来,沧州市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科在院领导和郭艳汝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全国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标杆。

就在这个可以“半躺平”的时刻,郭艳汝又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南下深圳,到另一片热土播撒安宁疗护的种子。

为什么是深圳?

深圳是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城市,但郭艳汝注意到,80年代开始来到深圳建设的这批人群已经“批量”进入老龄化。同时,大批随迁老人的到来,也使得安宁疗护需求迅速增长。

郭艳汝从来不是一个囿于舒适圈的人。从麻醉科到疼痛科,再到安宁疗护科,她的视线总是落在比“现实”更远的位置。此刻,她也勾画了一份前瞻性的蓝图:“在这批人整体批量迈入老龄化的时候,先把安宁疗护的框架建起来。”

深圳独特的城市气质,也对她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活力、朝气、灵活,能为先行者提供试错和探索的空间。

做决定前,她浏览了很多医院的官网。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的官网上,“有一句话深深触动到了我:打造以医学人文和智慧化为特色的医院。”她极少在一个医院的介绍里,看到“人文”被放在如此核心的位置。这句有温度的介绍,让她深受震撼。

而在后续的了解中,她看到了这家三甲医院的社会责任感。在尚未有公共资源很好地承接“善终”的需求时,中山七院主动承担起了对安宁疗护的探索:2019年4月,中山七院率先垂范,启动了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消化二科安宁病房揭牌;2020年2月,医院进入安宁疗护试点第二阶段,在肿瘤科、肾内科、胸外科增设了安宁疗护病房。

image.png

在安宁病房,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为患儿举办生日会。

“缘分”总是如此巧合,在同一时间段的另一个平行时空里,在毗邻北京的三线小城沧州,郭艳汝此时也正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稳步推进院内安宁疗护病房的装修和筹建工作。在南方的一线城市和北方的三线小城,安宁疗护以不同的模式各自生长。

image.png

中山七院帮助临终患者实现听外孙女弹钢琴的心愿。

由言及行,中山七院的种种实践让郭艳汝相信,这将是安宁疗护扬帆启航的港湾。

于是,一个怀揣理想的医生,和一家勇担使命的医院,双向奔赴,共同踏上探索“普惠性安宁疗护”的征途。

来到中山七院后,郭艳汝立刻投入筹建安宁疗护科的工作中,并提出了为医院量身定制的三甲医院安宁疗护模式——“安宁门诊-院内共照病床-院外医联体病房”方案。

医院将于8月13日开设安宁疗护综合型门诊,为肿瘤晚期患者提供症状控制和舒适护理的整体性方案,并提供相应的居家照护、心理支持和社工服务。

image.png

志愿者为患者理发。

image.png

社工为丧亲家属提供哀伤辅导。

对于有住院需求的患者,中山七院将按照“分级诊疗”的模式进行分诊:有复杂医疗需求的患者,如姑息放疗、大型仪器检查、超声或介入引导下的管路置入,会留在中山七院进行照护;而当这些复杂问题解决后,进入稳定期的患者将转至中山七院医联体的下属医疗机构,并持续得到中山七院医护社团队的同质化跟踪照护服务。

最近,郭艳汝也给了一位胶质瘤4期高级别野生型患儿的父亲一些建议:“住到离家更近的中山七院医联体内,报销比例更高、离家更近、更方便老人陪伴的同时,我会帮着孩子申请安排单间,方便您一家人陪伴孩子生命后期的时光。”

郭艳汝介绍,将终末期的患儿放到离家最近的医联体,跟随下去的还有中山七院安宁疗护的医护社团队。他们会参与联合查房、会诊、制定方案,并为下属医联体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化的安宁疗护培训。

这种区域安宁疗护中心结合医联体的模式,在为国家节省医保费用、释放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处于经济和心理双重困境中的家庭节省了更多的医疗费用、交通成本和人力成本,提供了更温馨安宁的照护空间,让“逝者善终、生者善别”这个概念有了落地成为现实的土壤和路径,也是中山七院临床医学人文中心办公室特聘教授程瑜一直力推的“普惠性安宁疗护”。

image.png

中山七院医学人文团队陪伴临终奶奶参与“园艺疗法”活动。

在《好好告别》一书中有句话:“有时候,勇气不仅仅意味着采取勇敢的行动,还包括在生命如潮水般退却时勇敢地活着。”安宁疗护,为临终患者和家属带来直面生死的勇气,让他们能够好好告别。

接下来,郭艳汝将和中山七院一起,探索“普遍包括、惠及全民”的普惠性安宁疗护模式,让安宁疗护的暖阳普照更多人的归途。

[编辑:张玲 吴沁彤] [责任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