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艺家丨深圳交响乐团:交响共情,山河于心
2024-08-14 17:56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文艺家丨深圳交响乐团:交响共情,山河于心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不但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一批批文艺人才扎根特区建设发展、挺立改革开放潮头,结下深圳文艺事业的丰硕果实,持续推动着深圳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我们特此开设专题文艺品牌栏目《深圳文艺家》,从深圳文艺家的成长、奋斗历程和艺术成就等角度,深入探索、挖掘背后故事,展现深圳文艺家精湛的艺术素养和精彩的艺术心路,让艺术之光闪耀在城市的星空。

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14日讯(记者 万小艺 张玲 实习生 吴若涵)40年,可以做什么?可以让一个年轻的交响乐团成长为亚洲一流的优秀乐团。40年来,深圳交响乐团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梧桐树,引来优秀的音乐家“栖息、扎根、成长”,其中就包括三位深圳交响乐团的首席,他们用长笛、小号和双簧管,奏响深圳交响乐团的动人乐章。


深圳交响乐团

长笛演奏家闵若凡: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闵若凡的乐器启蒙是从4岁学习钢琴开始的。“那时候楼上有一个邻居姐姐在学琴,每天都练,我听着觉得特别好玩,就也想学琴了。”童年时期,闵若凡还很喜欢看迪⼠尼的《幻想曲2000》。这部动画电影是为古典音乐特制的,影片中丰富而动听的经典乐曲激发了他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8岁时,闵若凡开始和父亲闵奇之学习长笛。而影响闵若凡把音乐作为专业方向的,是原上海音乐学院长笛教授刘品。“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我去上海找刘品老师上课,我曾有幸住过他家一段时间。在刘品老师家住的那段时间,我不仅学习到了长笛方面的专业技巧,还有对学业、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和态度。”在刘品教授的强烈建议和支持下,闵若凡走上了长笛专业的道路。

闵若凡

2008年开始,闵若凡先后师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朴美香教授、汉堡歌剧院长笛首席Björn Westlund教授,瑞士巴塞尔音乐学院著名长笛大师仁格利教授,并随大管大师Sergio Azzolini、大提琴独奏家Sol Gabetta学习室内乐。毕业后,闵若凡考入柏林爱乐卡拉扬乐队学院,2020年4月正式入职该乐团实习,师从帕胡德和杜佛两位首席及长笛声部其他演奏家。

不论是考学经历、实习经历,还是现在同时任职于深圳交响乐团和德国莱⽐锡布商⼤厦管弦乐团,都是闵若凡人生非常重要的节点。“我觉得它们之间是一种聚沙成塔的关系,正所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我希望未来我也能够持续地吸收更多的养分。”

在柏林爱乐实习期间,闵若凡就下定决心,学成以后要回到祖国发展。2020年,闵若凡看到深圳交响乐团发布长笛首席招聘信息,决定报名参加考团。闵若凡展现的卓越才华和丰富的音乐经验给深交响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直接邀请他参加乐团音乐季开幕音乐会。“那场音乐会中,我们演奏了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和徐振民的音诗《枫桥夜泊》,那是一首非常充满诗意的中国音诗。在那场音乐会过后,我和深交就双向奔赴了。”

在深交响任职后,闵若凡参演了原民族交响乐作品《英雄颂》和《我的祖国》。在他看来,中国的民族交响乐作品与西方传统音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来自国内观众的热烈反响。“本国、本民族的音乐和语言,会引起演奏家和观众更强烈的共鸣感。这些年我看到国内一直在不断创新和推动属于我们自己的交响乐作品,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闵若凡在深圳交响乐团

小号演奏家代东宇:在音乐道路上精益求精

代东宇从小就特别喜欢音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做梦梦见自己手握琴竹,在敲中国的民族乐器扬琴。醒来之后,代东宇把这个梦告诉了他的父亲。父亲便决定要带代东宇去学习音乐。从那以后,代东宇就学习演奏过许多乐器,如扬琴、竹笛、架子鼓、电子琴等等。

四年级的时候,代东宇加入了学校的行进管乐团。最开始,他在乐团中演奏的乐器是长笛。对代东宇来说,长笛与他过去学习过的竹笛相似,演奏起来特别轻松,但管乐团的老师特别希望代东宇能够吹奏小号。小号是一种具备非凡表现力,在交响乐团里扮演着多重角色的乐器。它可以嘹亮,如红旗颂中表现战斗和胜利的开场号角;可以抒情,如跟弦乐同步去演奏柔和的乐章;可以轻巧,跟木管配合吹奏跳跃的旋律。

但同时,小号被认为是最难掌握的乐器之一。“小号这个乐器特别难吹响,当时好多同学试过了,都不能吹响。但我尝试演奏的时候,第一次直接吹了高音do,老师听过之后就说,你就别再吹长笛了,来吹小号吧”。就这样,小号选择了代东宇,代东宇也从此结下了与小号的缘分。

加入深交,是缘分使然,也是心想事成。代东宇在东北出生长大,但对深圳并不陌生,深圳是他从小就向往的地方。而深圳交响乐团这支年轻有活力的团队,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亚洲一流乐团。得知这里要招聘小号首席后,怀着对深圳和深交的向往,代东宇最终成功通过选拔,加入了深交这个大家庭。

代东宇

作为一名顶尖的小号演奏家,代东宇始终对每一次演出保持着敬畏之心,致力于为观众带来最好的体验。“在我们的每一场演出中,可能都有那么一位观众,他是第一次听这首作品。尽管对演奏家来说,这首作品可能已经练习过数十遍,都快要背下来了,但观众的体验是应该被置于演奏家的感受之上的。即使是最熟稔的作品,我们在演奏时也不能失去激情和新鲜感。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保持最好的练习,这样才能为那位第一次聆听的观众呈现最好的音乐盛宴。”

代东宇接受记者采访。

双簧管演奏家崔骁峥:对音乐保持着高质量的追求

崔骁峥是朝鲜族人,从小在北京长大。小的时候,崔骁峥的奶奶和妈妈经常会给他唱一些朝鲜的歌曲,如《阿里郎》《小白船》《卖花姑娘》等。这些歌曲中蕴含的朝鲜族独特唱调和动听旋律,像一颗颗小小的种子,在崔骁峥的心中生根,静待发芽。

“小的时候,我其实是学声乐的,还在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担任过领唱。”然而,在青春期变声的时候,崔骁峥的嗓子坏了。妈妈告诉崔骁峥,自己认识一个吹萨克斯的朝鲜族老师,问崔骁峥要不要试着去学萨克斯。崔骁峥想,吹萨克斯跟学声乐,都和练气息有关系,那就试试吧。结果见到老师时,崔骁峥发现,眼前的这个乐器和自己在电视上看到过的萨克斯不太一样。

“我一直以为我要学的是萨克斯,但是萨克斯是金色的啊,这个乐器怎么是一根黑色的木头?”崔骁峥笑道:“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双簧管,我就这么误打误撞学了这个乐器。”

崔晓峥接受记者采访。

来到深交之后,崔骁峥对音乐始终保持着高质量的追求。在两次排练过程中,林大叶指挥和张国勇指挥都敏锐地指出,崔骁峥的F sharp吹得有问题。“林大叶指挥和张国勇老师的耳朵都是非常敏感的,吹得稍微有一点问题,他们都是接受不了的。”为此,崔骁峥不断尝试去调整这个音,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发现问题不在于吹奏时对音的控制,“因为其他的音都是没有问题的,只有这个升F不太对。如果问题出在对音的控制上,那其他的音吹奏起来也会不自然。”

于是,崔骁峥开始尝试从双簧管的哨片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我自己总共做了几万个哨片,有的时候晚上熬夜做哨片,可能只睡一两个小时。但最终让我找到了,答案就在双簧管哨片前端的形状上,需要调整那两个角之间的数据。”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只为了改善一个音。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追求,正是崔骁峥作为深交双簧管首席的职业素养和精神的体现。

在对乐器和演奏技巧的不懈研究之外,崔骁峥也从未停止对乐曲本身的思考。在排练《英雄颂》第三乐章的《这棵泡桐树》时,崔骁峥就从乐曲名称、乐曲背景资料、地域特色等多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改善和丰富演奏方式,力图更好地呈现这一乐章。

“我们乐手在准备曲目时,一定要把每一部作品都研究得非常透彻,观众听了之后才会觉得好听,觉得这种感觉是对的。但这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崔晓峥(一排左三)与深圳交响乐团的同事们

展望深圳音乐的未来

三位年轻有为的音乐演奏家,就这样聚合到深圳,与深圳交响乐团互相成就。

现在,闵若凡同时担任深圳交响乐团和德国莱⽐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长笛首席,一直在国内外忙碌地来回穿梭。令他感到欣喜的是,深圳正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人才,对各种新兴的音乐表演形式也展现出极高的接纳度。“希望未来看到深圳音乐市场百花齐放的一幕”,闵若凡说。

在深交工作的十几年来,代东宇深切地感受到深圳的音乐氛围正变得越来越好。在他看来,交响乐是中外音乐交流的一个载体,用同样的载体去表现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能够让更多来自全世界的友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民族音乐。

“深圳毗邻香港,接触和吸收了众多西方音乐观念。在保留着广东本土人文特色的同时,深圳还吸引了来自北方和其他地区的大量人口和艺术形式。”在崔骁峥眼中,深圳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是一座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城市。他相信,音乐在深圳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深圳交响乐团排练现场

(本文部分图片由受访者及深圳交响乐团提供)

[编辑:潘润华 吴沁彤] [责任编辑: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