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疫情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正需要政府投资发力。《深圳市2020年政府投资项目计划》近日出炉,今年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657亿元,增长约15.9%;市区两级政府投资总规模约1769亿元,增长23.7%,预计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8400亿元左右,增长15%左右。
对比去年的数据,更能看出力度的加强。去年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610亿元,市区两级政府投资总规模1430亿元,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7000亿元。今年各项数据都胜过去年,投资总规模更是多了近四分之一。
由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今年外贸恐难对深圳经济有所贡献;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的持续向好,受到抑制的消费会逐步释放力量,但需要时间。相形之下,要做好“六稳”工作,最有把握的就是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投向何处,起决定作用的则是收益能否最大化。
深圳选择了继续“固本强基”。今年的重点投资延续了去年的方向,即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创新配套四大领域,但比重有所不同。
城市基建成为“货真价实”的大头,投资377.2亿元,占市本级政府投资计划总规模的57.4%。去年这一领域的投资规模为287.4亿元,占比47.1%。
“大头中的大头”是深圳的轨道交通及重大交通枢纽布局,其中将开通运营6号线、8号线一期、10号线等7条线路。去年11月,《深圳建设交通强国城市范例行动方案(2019-2035年)》发布,目标之一就是到2035年,全市轨道站点10分钟步行范围覆盖全市70%以上区域,基本实现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今年3月17日,总投资达123.3亿元的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项目在得到批复数天后即投入开工建设。要成为全球标杆城市,交通体系就必须向全球标准看齐。有先进的交通,各种资源要素才能加速交融,为深圳完成历史赋予的新使命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的民生服务计划安排年度投资181.3亿元,较去年的137.7亿元再上台阶,重点项目中有市民最关心的高中学位的扩充以及医疗资源的增加。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深圳将继续巩固治水成果,提升市民幸福感和生态环境就是在打造城市的软实力。
科技与创新是深圳的立市之本。前不久深圳成为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今年深圳计划为产业创新配套投资37.7亿元,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土建工程、未来网络实验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得到加快建设,必将增加基础研究对深圳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
正如专家们所言,战胜新冠肺炎目前没有特效药,更靠自身免疫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样如此,提升竞争力才能提升经济免疫力。深圳持续为城市“固本强基”,不仅有利于度过眼下的非常时期,也将为未来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本报评论员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