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习近平一直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和文化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常“打卡”博物馆,察看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展品,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作出重要安排部署。他多次强调,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博物馆,方寸之间,一览千年。今天,让我们一起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受博物馆里蕴藏的“心”意。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他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7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赶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我们党的精神密码。
2020年1月20日,在云南昆明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西南联大博物馆,详细了解西南联大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
△2020年1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
2020年4月22日,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重温“西迁精神”。他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知其所来,方能识其所在、明其将往。红船精神、沂蒙精神、西迁精神......这些“精神”背后都记录着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蕴藏着爱国主义的力量。一直以来,习近平视这些精神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推崇弘扬。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习近平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到广西北海考察时,首站便是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习近平说:“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5·18国际博物馆日,央视新闻与中国文物报社、哔哩哔哩网站跨界合作,推出“权来了!喻你一霁云讲国宝!”大型专场直播,在恭王府博物馆中讲解多件国宝背后的故事。扫二维码看详情。
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博物馆中蕴含的历史智慧,鼓舞广大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