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数学育人方式 南山区小学数学团队在“南方教研大讲堂”开讲
2022-05-09 16:39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转变数学育人方式 南山区小学数学团队在“南方教研大讲堂”开讲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5月9日讯(记者 陈彬 曹园芳)日前,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南方教研大讲堂·第36场”在线开讲。南山区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陈清容带领南山区小学数学团队以“创新学习活动设计 转变数学育人方式——基于学习活动‘七要素’的小学数学课堂‘微研究’实践探索”为主题,与来自北京、广州、中山、韶关的专家同行进行交流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数学教师在线参与了此次活动。

陈清容介绍了学习活动“七要素”和学生课堂“微研究”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推广情况,完整呈现了“七要素”的课堂模型,结合课例进行“微研究”的结构分析。针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学习内驱力不足、自主思考习惯欠缺、对知识理解停留于表面、学习策略未能形成等问题,陈清容及其团队给出了“深圳南山”解决对策,研究成果获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滨海小学副校长杨凌会执教《字母表示数》,韶关市武江区东岗太阳城小学老师古燕丹执教《体积与容积》,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第八小学老师周园园展示说课 《平均数》。3位老师分别引领学生开启“微研究”之旅,让学生经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理解、有什么用、怎么用、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七要素的研究全过程。在课堂总结环节,学生欣喜地表达“有成就感”“感受到了研究的乐趣”“数学很有用”。

在教研沙龙环节,广东省教研院教学教材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鲍银霞,引出“如何指导小学生开展课堂‘微研究’”的沙龙话题。课堂“微研究”有什么育人价值?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谢翌认为,主题研习比较契合当下“学为中心”的教育追求,陈清容团队近20年的探究有了较为成型的成果,可喜可贺。课堂上的主题微研究之于课程、教学、评价改革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作为学习化课程重建的切入口;二是可以成为学习化课堂的主要抓手;三是可以有效地整合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堂“微研究”可以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体化,促进“学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追求的落地,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如何确定一节课的核心任务?陈清容提出,核心任务设计要着眼大概念统领整节课,把握本节课知识的内在关系,以及与其他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要贯穿整节课;核心任务的设计还要承载目标与内容,能凸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通常围绕教材提供的话题场景、操作活动、知识名称等课题之下的一个核心任务来组织“微研究”,能更为高效地落实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舍本逐末。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老师付雪春认为,核心任务的设计可以基于教材,教材里的问题串,是教师寻找核心任务的抓手;核心任务要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发生知识连接,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深大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老师赖华东认为,核心任务必须具有“真实性、挑战性、开放性”。

如何设计学习活动以促进对话生成?育才四小赵莹老师提出,课堂教学要想“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师的教就应该“隐于无形”“以退为进”。杨凌会老师认为要让学生对“核心任务”有认同感、产生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交流素材。

在专家视点环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数室主任张丹认为“七要素”能真实解决教育教学的困惑和问题,能扎根实践系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多年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同时获得了良好效果和影响力。

鲍银霞表示,“七要素”接地气,易操作,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思维框架,为学生课堂“微研究”提供实践路径,“课堂‘微研究’是转变教与学方式的重要抓手,呈现了一种‘学为中心’的课堂样态,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有趣而且扎实。”

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包含专题报告、课堂展示、教研沙龙、专家视点等环节,从理念、策略、案例等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把握、引领学生进行“微研究”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方式转变,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本次活动在中国教研网、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广东教育Plus、广东教育研究等10多家平台进行同步直播。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