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7月1日讯(记者 刘嘉敏 覃钰清)“我在这里生活了70多年,从成家立业到退休养老,一晃就过去了。”生活在深圳市罗湖区渔民村的村民吴喜,是一名88岁的老党员,也是渔民村第一任党支部成员。在这里,吴喜曾是第一批走上岸的“疍家人”,也是第一批“万元户”,他见证着这里从一个小渔村演变为大都市,也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40多年辉煌成就。
将时钟拨回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彼时的吴喜常年生活在船上,以捕鱼为生。当时的水上居民被坊间称为“水流柴”“疍家人”,一般指生活在水上以打鱼为生的小渔民,因长年累月漂浮于海上、江上,像浮在水上的鸡蛋,故得名“疍家人”。“我们那时候,船头24向飘来飘去,没有(社会)地位。”后来,我们才明白,吴喜口中的“船头24向”,是形容水上人生活漂泊不定、居无定所。吴喜说,“其实生活还不错,但会被陆上人欺负,经常拿了鱼不给钱就走了,我们也没办法,所以就想去深圳定居。”
1946年6月,吴喜一家划着渔船渡过深圳河,初始依然以捕鱼为生。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渔民来到深圳河边的附城公社“犁头尖”荒滩上,开始上岸定居生活,吴喜一家也于1953年上岸。“刚开始都是用竹子和茅草搭起水草寮棚,家家户户如此,逐渐形成了渔村。”吴喜回忆称,原来的“犁头尖”,也就逐步发展成渔民村。
渔民上岸定居后,渔民村先后成立了辅助组、年组,在六十年代公社化后成立了生产队。1960年,吴喜担任生产大队队委,分管海上渔业生产,“当时依然靠打渔为生,在河里捞一些淡水蚬,捆住后拿去市场卖,才3毛钱一斤。”村民们团结一致的劳动,让渔民村的生活越来越好,四年后,吴喜升任农渔协会副主席,成为村民眼中年轻有为的“后生”。
后来,渔民村要推选党员,时任村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吴喜,他对吴喜说,“我给你做担保,你放心去选!”入党流程很是严谨,一般由本单位挑选推荐,个人提交入党申请书,并由上级党委政府考察一至两年。“那时候要很优秀、很勤劳才能成为党员。”1971年,吴喜正式入党,并成为渔民村第一任党支部成员。
成为党员后,吴喜在工作中更加积极,在后来渔民村统一筹建新楼房、成立村办股份制公司、旧村改造等历史节点中,都有吴喜在其中奔忙的身影。1992年,吴喜当选罗湖区第二届人大代表,同年任深圳市渔丰实业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有了人大代表的身份后,为村民服务就更方便了。”吴喜说,从前有一些鱼塘的纠纷,会写成报告向政府提建议,报告递到区人大提名后面批了,就给回队委处理,“党员是组织选的,人大代表是群众选的,这代表着组织和群众对我的信任。”
哪怕年至耄耋,吴喜依然谨记党员的责任。偶尔下楼遛弯时,看到身边一些服务不到位、设施不完善的小事,吴喜依然会积极向居委会反映。在2021年,吴喜获得了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是一名党员无上的荣誉。吴喜还径直前往了相馆,戴上纪念章,用相机的镜头,将这份荣誉永久地保存下来。红色的背景下,吴喜笑得格外灿烂,胸口前的纪念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