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职教人(15)|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蔡东:写作是补益,是滋养,是另一个辽阔的世界
2022-09-07 10:48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我是职教人(15)|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蔡东:写作是补益,是滋养,是另一个辽阔的世界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9月7日讯 (记者 何亚南 曹园芳)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在北京揭晓,7个奖项共35篇(部)作品获奖,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作家蔡东凭借作品《月光下》(原载于《青年文学》 2021年第12期)获得短篇小说奖。这是深圳小说类体裁首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也是自2005年后,深圳时隔17年再次摘获鲁迅文学奖,意义非凡。

(海报制作 刘玲)

鲁迅文学奖是中国四大文学奖之一,由中国作协组织专家投票决出,分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理论评论奖、散文奖、诗歌奖和翻译奖7类,旨在奖励文学创作和翻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从1997年第一届,至今已评出8届。

日前,蔡东接受深圳新闻网专访,谈及写作,她这样说道:“写作不是困扰,不是牺牲,写作是补益,是滋养,是给自己另一个辽阔的世界。”

阅读和写作源于儿时的兴趣

“教书,阅读,写作,过日子。”蔡东这样形容自己目前的生活。

“从小对文学感兴趣,大学没什么犹豫便读了中文系。”1999年,蔡东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相继完成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毕业后,这个在北方长大的孩子选择来到深圳定居,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工作,并担任深圳市作协副主席,现已出版短篇小说集《木兰辞》《我想要的一天》《月圆之夜》《星辰书》,以及文学评论随笔集《深圳文学:生长与展望》。

蔡东说:“写作这些年,小说观也不断地调整和更新,希望能在作品中写透一种人生或一种情感,抵达较深广的境地。”

在教书、写作之余,蔡东会将时间留给阅读。“好书像‘解药’啊!”她感慨说,“读到一本好书的快乐是很纯粹的,会让人感激生活,感激作者。这样的书被人写出来、被出版和阅读,我会感到高兴。”

“有时间看书、有能力阅读是件幸福的事情。读书也是最好的休息,特别养神。”由于自身对阅读的喜爱,在课堂上,蔡东也会经常给学生们介绍书籍,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算是一名阅读推广者吧。保持读书习惯,人会生活得更自觉清明一些。”

《月光下》唤起读者的记忆和生命经验

“小县城里,李晓茹和刘亚共同度过一段美好时光,这个部分较容易唤起读者的记忆和生命经验。几位朋友读完《月光下》后,大抵说了这样的话:‘我的生命中也曾有过这么一个人。’”蔡东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获奖作品《月光下》是具有经典品格的短篇小说,书写了复杂的情感和生命体验,透出撼动人心的力量。小说笔触深情,精妙入微。

“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与人的心理距离难免有点远,而《月光下》里李晓茹和刘亚这两位女性有勇气化解隔膜,多年后重建亲密、真实的关系。”蔡东介绍说,跟《她》《伶仃》《日光照亮北斗》等作品一样,《月光下》关注的依然是女性情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里头的情感是诚恳的、真切的,是中国人特别能明白,心领神会的。”

在文学评论家眼中,蔡东是一位颇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作家,也是时代人心和现实生活的观察者、思想者,善于洞察人生和情感的复杂处境,叙述能力出色。对于她荣获鲁迅文学奖,许多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也认为是实至名归。

在得知自己获奖之后,蔡东收获了家人、同事、学生以及写作同行们的祝福,也十分感谢他们的关心。“获奖是珍贵的认可和激励,我感到由衷喜悦。”

“作家们的书写使立体多面的‘文学深圳’得以建构”

过去,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深圳曾一度刻板地被认为是“文化沙漠”。蔡东直言,“文化沙漠”的标签并不匹配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学现实,深圳文字写作者们创作力旺盛,持续不断地输出优质作品。小说、诗歌、非虚构、评论等体裁无不丰美,千姿百态。“作家们按自己的方式去写,风格多样,各有襟抱,他们的书写使立体多面的‘文学深圳’得以建构。”

而当今网络化时代下,“阅读”的缺失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对蔡东来说,写作和生活都受益于阅读,“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无关功利,不是解决了自己写作或处世中的某些困惑,就是单纯觉得好。因为阅读能带给人深层次的快乐,遇见一本好书是真激动,会自发给身边的人推荐分享,让大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提及未来,蔡东表示:“早前,我在《创作谈》里写到过,‘写作不是困扰,不是牺牲,写作是补益,是滋养,是给自己另一个辽阔的世界。蓬发赤足,走走看看’。”她说,接下来,还是会按自己的节奏,继续写小说。

[编辑:王容] [责任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