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艺家丨张官贤:60多年,他用热情守护客家人对凉帽的眷恋
2024-08-15 09:08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文艺家丨张官贤:60多年,他用热情守护客家人对凉帽的眷恋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不但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一批批文艺人才扎根特区建设发展、挺立改革开放潮头,结下深圳文艺事业的丰硕果实,持续推动着深圳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我们特此开设专题文艺品牌栏目《深圳文艺家》,从深圳文艺家的成长、奋斗历程和艺术成就等角度,深入探索、挖掘背后故事,展现深圳文艺家精湛的艺术素养和精彩的艺术心路,让艺术之光闪耀在城市的星空。

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15日讯(记者 万小艺)用竹篾编织出精致的帽箔,在帽顶中间剪出中空透气的圆孔,帽沿四周则缝上轻薄透气的打褶布料。炎炎夏日,戴上这样一顶甘坑客家凉帽出门,既可以避暑,又显得美观。而制作甘坑凉帽的工艺,就源自深圳的“凉帽村”,让我们跟随传承人张官贤,走近深圳甘坑客家凉帽的发展历程。

甘坑客家凉帽是深圳客家妇女过去的常见装束,也是深圳客家文化的缩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很少再在城市生活中使用凉帽。如今的凉帽,是一种怀旧的寄托和深圳客家文化的象征。

深圳甘坑客家凉帽的传承人张官贤说:“甘坑客家凉帽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我希望能够将凉帽(制作技艺)继续发扬下去。”

“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官贤。

世代相传的凉帽技艺

1957年,张官贤出生在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甘坑凉帽村(旧称凉帽山、凉帽厂)。凉帽村的村民大多不种田,而是以世代相传的凉帽技艺为生计。那时的深圳还叫作宝安县,凉帽村家家户户都做凉帽,张官贤的家庭也不例外。“我六七岁就开始跟家里大人学做凉帽了。”

20世纪60年代,凉帽厂建成,“凉帽山”更名为 “凉帽厂”。初中毕业后,张官贤在1972年加入凉帽厂,成为凉帽厂的学徒。进厂后的两年,张官贤跟着厂里专门负责教学的师傅学习做凉帽的技艺。“当时师傅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去做。最起码,要把凉帽做好,把艺术做好。”

张官贤编织凉帽。

凉帽的制作过程繁杂又讲究,总共需要四大环节、33个工序。首先,要辨别和选取好的竹材。“我们自己种单竹,种好了再砍来做凉帽,一般都是挑选两年生的竹子。”张官贤解释道:“不到两年的竹子不够有韧性,比较软。把竹皮割掉后染上颜色,再用竹刀将竹筒破开,一根竹子要破出一百条竹篾,这就叫作‘破篾’。”

竹篾破好后,就要编织凉帽的各个材件。编织好的材件需要用煮好的桐油涂抹后晒干,整个过程要重复两遍,最少要十几天才能完成。

最后,将各部分材件进行处理和缝合,才能做好一顶漂亮的凉帽。“33个工序,不可能一个人做完所有的工序,要各有分工。男人破竹、涂桐油,女人编织帽笪、缝帽布,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负责的工序。”

张官贤编织凉帽。

风靡一时的甘坑凉帽

在20世纪70年代,靠着勤奋和祖传的技艺,凉帽村的村民通过生产和售卖凉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对当时的凉帽村村民来说,那个年代的凉帽是不愁销路的,只要做出来成品,就都能卖得出去。“我们把凉帽做好后,就骑单车带着凉帽到宝安县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会统一收购做好的凉帽,再分销到宝安县各墟和省内其他地区。”

轻便、美观的凉帽在物资尚且匮乏的年代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人们纷纷购买凉帽作为夏日做工的实用装束,或是赠送亲友的精美工艺品。凉帽生产最繁荣的时候,凉帽村每个月可以生产出4500顶凉帽,其中一半销往港澳地区,甚至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地区。

早年,深圳华侨出国都要带上一顶凉帽。它既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也是客家人实用的道具。放在家中摆设可以聊解思乡之情,戴在头上遮阳则能够免遭艳阳照射之苦。“马来西亚那一带,很多华侨都喜欢戴着凉帽做工,戴着凉帽上山采橡胶。”

改革开放后,“凉帽厂”正式更名为“凉帽村”,成为我国唯一一个以古老工艺品命名的村落。

如今的凉帽新村,处处可见凉帽元素。(受访者供图)

做凉帽的人越来越少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凉帽逐渐被搁置和遗忘。树林被砍倒,建起了耸立的高楼,田野被推平,修成了宽广的马路。城市化的发展,让人们习惯穿梭于高楼大厦间,不再需要顶着烈阳去上山下田。因轻盈实用而闻名的客家凉帽,在这个时代似乎失去了用武之地。“一般在家里做工的、到山上砍树的、去菜园种菜的客家人戴凉帽比较多,”张官贤摇头说:“现在戴凉帽的人就少了很多,凉帽的销量也变少了。”

市场经济的引入让人们对帽子的价格、类别和样式也有了更多元的选择。而制作工序多、工时长、依赖手工、样式单一的凉帽,在当下市场中并不具备有力的竞争优势。“现在做凉帽的成本太高了,”张官贤无奈地说:“很多原材料没有,做起来也慢,一天做一顶,能卖多少钱啊,村民要怎么生活啊?”

原先在凉帽村编织凉帽的村民,大多都从事了其他行业,编织凉帽的手艺也逐渐被遗忘。曾经还是凉帽厂学徒的张官贤,已是凉帽村为数不多还掌握着凉帽制作技艺的老师傅。

张官贤与他制作的甘坑凉帽。

即便如此,张官贤还是很想将凉帽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再怎么穷,也要把我们祖宗留下来的凉帽传承下去啊。”

一定要将凉帽传承下去

在凉帽村,张官贤收了张锐铮和诸宜香两个徒弟。刚入门的时候,两位弟子就深刻感受到了制作凉帽的辛苦,但是他们选择了坚持。熟悉并掌握凉帽制作的33个工序,需要耐心和恒心。“现在除了煮桐油还差一点点,差不多就可以毕业了。”在张官贤的眼里,现在很多事情他都可以放心地交给弟子们去做,“希望他们年轻人能够团结,把凉帽传承下去。”

深圳市为甘坑客家凉帽的传承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每位制作凉帽的老师傅们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建立了个人档案,张官贤也受邀参加了各类非遗展会,让甘坑客家凉帽有更多机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2020年1月,张官贤被认定为深圳市龙岗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6月,张官贤又被认定为深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3年,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成为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访者供图)

近些年来,张官贤一直积极致力于举办凉帽编织技艺培训班和实践课程,为年轻人讲授凉帽的历史,并传授制作凉帽的技艺。但他也遗憾地表示:“凉帽制作的33个工序,没有办法一下子做完的。”因此,在教授过程中,张官贤会将凉帽编织的技法作为主要的授课内容,吸引学生们动手实操,感受凉帽是如何一点一点编织而成的。

“以前的人,买了凉帽就拿来戴;现在的人,买了凉帽(为了)怀旧。你看,我这个凉帽这么多年了,看起来还是那么漂亮。”张官贤自豪地向记者展示着自己制作的凉帽,他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凉帽的热情,和将凉帽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

张官贤正在制作凉帽。

[编辑:张玲 王容] [责任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