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艺家|海漄:仰望星空的人,也要关注脚下的路
2024-08-19 23:14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文艺家|海漄:仰望星空的人,也要关注脚下的路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不但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一批批文艺人才扎根特区建设发展、挺立改革开放潮头,结下深圳文艺事业的丰硕果实,持续推动着深圳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我们特此开设专题文艺品牌栏目《深圳文艺家》,从深圳文艺家的成长、奋斗历程和艺术成就等角度,深入探索、挖掘背后故事,展现深圳文艺家精湛的艺术素养和精彩的艺术心路,让艺术之光闪耀在城市的星空。

深圳新闻网2024年8月19日讯(记者 童小晋)“我每天计算着我的时间,计算着我的收入,但我在下班途中,在每天晚上加班回家的路上,我也会去仰望一下星空,这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关,互不干涉的平行世界,但现在在成都,这两个世界融合了,理想照进了我的现实。”

这是青年作家海漄获得雨果奖时发表的感言。2023年底,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了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短中篇,从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手中接过了奖项的“接力棒”。他的获奖词激励了许多和他一样处在奋斗途中的年轻人们,告诉他们,工作再忙,也别忘了停下来看看星空。

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记者见到了海漄,他身着白衬衫和深蓝色外套,看起来有些腼腆和内敛,只有在聊起自己喜爱的历史和科幻时,会侃侃而谈,眼神里也带着兴奋。

       历史之外 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海漄1990年生于湖南湘潭,是中国科幻作家、金融工作者,现居深圳,是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2016年起创作科幻小说,2023年底,他的小说《时空画师》获得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短中篇,成为国内第三个获得雨果奖的作家。

小时候,海漄喜欢花很多时间泡在图书馆,阅读《珊瑚岛》《古峡迷雾》《海底两万里》等幻想小说。那些波谲云诡的奇幻故事,在他心中埋下了最初的想象力的种子。直到他看到了潘海天的《饿塔》、刘慈欣的《吞食者》等优秀的科幻作品,才正式地成了一名科幻迷。

海漄从小就对历史和科幻有着浓厚的兴趣,“历史科幻”能够让他将自己的两个兴趣点结合在一起。此次获得雨果奖的《时空画师》,也是一部“历史科幻”的作品。

“历史科幻这个门类其实早就存在,只是国内可能发表的还比较少,所以大家看了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海漄说。

从《龙骸》到《时空画师》,不难发现海漄作品中浓厚的东方元素。海漄表示,自己其实没有刻意地在作品中展现中国元素,只是生于斯长于斯,中国的传统文化便成了自己创作最丰富的养料。

科幻是一种能够让人尽可能地放飞想象力的文学门类,而历史却是现实的、客观的。如何在历史有限的空间中发挥想象力?海漄认为,人们看到的历史是浩瀚纷繁的,却也是高度浓缩的,在史书之外,其实还有不少未解之谜,在等待着人们发掘和诠释。

“要把故事放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去展开幻想,我首先不会违反固有的历史事实,”海漄说,“其次,我会去搜集一些资料,尽量让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更贴合当时的时代。”

海漄参加活动

《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

在看纪录片《国家宝藏》时,《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的经历,引发了海漄丰富的联想。在他看来,这个十九岁就在绘画史上大放异彩的天才少年,身上有着太多未解之谜。

为什么他小小年纪就能拥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为什么此后没有任何关于他的历史记载?海漄给这个故事做了很多历史上的补全,于是就有了《时空画师》这个故事。

关于王希孟,历史上有一种说法,说他也有可能姓赵。海漄之所以在这篇小说里设置王希孟姓赵,是因为宋朝蔡京在为他题跋的时候用的是“希孟”,有可能是因为赵是皇族的姓,要避讳的意思。而且青绿山水画的用料价值不菲,所以海漄猜测赵希孟不是一个平民百姓,至少也是贵族。

“赵希孟的人生就像一颗流星一样,非常璀璨。但是之后的历史记载中,他这个人就完全消失了。”海漄说,“我是不太相信这个人在历史上就默默无闻了。我觉得他的身上一定发生了什么,或者是遭遇了什么,所以就慢慢有了这个故事。”

海漄作品集《银河边缘》,《时空画师》是其中的第九辑(图源自网络)

海漄笔下的赵希孟,虽然是贵族出身,但心还是和底层民众一致。最后,海漄给了他一个悲情的结局,哪怕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去为国家、为百姓发声。“我觉得他是有一种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情结在里面的。”海漄说。

中国志怪小说中“离魂”的概念,也同样被海漄运用在了这篇小说中,让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幻产生了有趣的共振。

《时空画师》获奖后,在网络上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海漄也坦承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确实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上,对科学原理的解释还不够完善,未来他会在这方面更下功夫。

此外,他的首部个人科幻作品集《海漄怪奇故事集》也已于今年出版,除《时空画师》外,该书还收录了7篇口碑佳作和2篇新作,为读者带来更多引人入胜的科幻故事。

海漄首部个人科幻作品集《海漄怪奇故事集》

科幻人的心中永远有一份浪漫

在海漄看来,科幻写作是一项孤独的事业。这种孤独的状态,海漄早已经习惯。他认为,尽管2023年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和电视剧《三体》都已强势“破圈”,科幻也依然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小众的文学。

“当然大刘(指刘慈欣)不小众,他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海漄说,“但是大众对于科幻圈其他优秀的作家,了解得依然比较少。”在海漄看来,要想让中国科幻被更多的人知道和接受,首先国内的科幻产业要先发展起来,其次科幻作者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生活中,海漄是个普通的上班族,会迈着匆忙的步伐踏上早高峰的洪流,也会为了见客户而焦头烂额。但是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回到家以后,海漄还是能拥有一个能够喘息的小世界。晚上十点到十二点之间,他会独自待在房间里进行阅读或者创作,妻子也会默契地给他留出自己的空间。

“我想科幻人的心中是永远会有一份浪漫的,对于宇宙的浪漫,以及对其他文明的浪漫。”海漄说,“只是我平时是个比较内向的人,我的工作又要求细致和严谨,所以不熟的人可能看不太出来。”

“不会因为获奖而辞职”

在深圳工作和生活多年,也在这里拥有了自己的家庭,海漄已经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他认为,深圳也是一座极具科幻色彩的城市,一些科幻小说里的内容,也有可能在这里变成现实。

“深圳这几年的科技发展确实非常快,包括无人机、人工智能、脑科学等等,”海漄说,“很多时候,可能科幻小说的想象力,都跟不上现实的发展。”

获得雨果奖后,海漄也时不时会被同事和媒体调侃,是不是打算辞职了,他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不知道为什么,公司里总是流传着我要辞职的消息,其实真的没有。”海漄也很无奈。

因为获奖,海漄突然之间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对此,他的心态很平和。“我也不会因为获奖,就放弃自己坚持了二十多年的专业和事业。”海漄说,“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必须脚踏实地。我们要忠于我们的理想,但同时,我们也要面对现实。”

海漄认为自己还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继续自己的创作和工作。“我想随着这个热点过去,生活也会慢慢恢复平静。”海漄说。

海漄

(本文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编辑:张玲 马丹] [责任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