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里的当哥,就像回了大海的鱼 刘婷 摄
我的老家在陕北榆林一个小村庄,自从参加工作,就很少有机会出席老家的喜宴了。每次在深圳遇到有酒店办婚宴总会怀念一番老家婚宴的景象。这次带当哥回老家,碰巧赶上村里一位二叔嫁闺女,算是让我家当哥见识了一下陕北农村结婚是啥样子。
大早上起来有雾,预感今天天气应该不错 刘婷 摄
老家旧时一直流传这样的老话:结婚前一天是婆婆天,当天是媳妇天,第二天是女婿天,看天识人。所以结婚当天要是天气很好,喜宴上就会有很多人恭喜婆家人:呀,看看你家多有福气,娶回来一个明事理的媳妇。反之,天气不太好,说明这人是个“糊涂蛋‘’。犹记得当年小编结婚前一天晚上,乌云密布,眼瞅着第二天要下大雪,紧张得一晚上没睡好……
门窗上贴了对联,办宴的时候会把“办事儿的‘’(村里来帮忙的人)名字红纸黑字写出来贴门窗的横梁上 刘婷 摄
老家结婚一般会有三天婚宴,头一天叫“宴客”,亲戚朋友就可以过去吃饭。第二天是正日子,早上吃饸烙面,下午吃“八碗”,第三天把正日子剩下的肉、菜不分荤素上菜顺序随意混搭再吃一顿,这个宴席就算彻底收尾了。
太香了,原谅我吃到一半才想起拍照 刘婷 摄
所谓“八碗”就是由烧肉、酥肉、肘子、羊肉、排骨、丸子、酥鸡、炖肉等八个碗组成,外加粉汤。“八碗”中除炖肉外,不予添加,以烩菜底垫。爷爷辈儿的时候,有些富裕人家有添加炖肉的,称为“添席”。这样的“添席”宴可以被十里八乡传扬很久。搁现在,这些早就成了古老的传说了。
迎亲用的毛驴子 刘婷 摄
驴具有很结实,耐粗放,不易生病,并有性情温驯,刻苦耐劳等优点,加上既可耕作也可以乘骑使用,夸张一点说是家里劳力中的顶梁柱。所以毛驴在以前是陕北农村中必不可少的家畜。
当哥第一次见到毛驴,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描述他此刻的心情 刘婷 摄
陕北地属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修条路对于我爷爷辈儿的人来说难度挺大的,所以赶集上市,毛驴就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到我小时候,赶集都是骑着驴去的。接亲也主要是毛驴了,想想结婚来个驴队接亲其实也蛮拉风的。后来有了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路由羊肠小道到大土路到柏油马路……毛驴接亲就慢慢的消失了。
现在,骑毛驴接亲又慢慢的在农村流行开了,当然要组个驴队是不太现实了,只有新郎官才有骑毛驴的殊荣。
花轿 刘婷 摄
以前接亲,新娘子坐花轿,那是实打实的坐,从娘家一直坐到婆家。现在坐花轿,也就是从娘家家门口坐到大马路上,就换成坐汽车,然后快到婆家的时候再下来坐一会儿花轿。
当哥体验坐花轿 刘婷 摄
接新娘子的花轿是有讲究的,在新娘子乘坐前,小女孩子一般不让坐甚至不能靠近,但是男孩子是可以坐的。(不过现在好像大家都不太在意这些了。)
抬轿子的轿夫穿得很喜庆 刘婷 摄
以前抬轿子的轿夫都是新郎家的亲戚朋友,现在都是专业的婚庆公司自己带的人过来。
新娘子上花轿 刘婷 摄
新娘子穿好婚纱、鞋子以后,由新郎抱着上花轿的。起轿以后就只能一直向前走,不能后退或者折返,寓意幸福美满,不走回头路。
春风得意的新郎 刘婷 摄
古人总结出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小伙子今天经历人生的大喜事,心中的喜悦藏都藏不住。
新娘的妈妈一直跟着花轿跑 刘婷 摄
相比于新郎跟婆家人的喜悦,娘家人的心无疑是复杂的。新娘的妈妈追着花轿跑,直到新娘坐上汽车离开……
接亲来的唢呐队和秧歌队 刘婷 摄
陕北办喜事(无论红白喜事),唢呐队一直是必不可少的助兴娱乐项目。而秧歌一般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广场表演节目。因为以前娱乐活动少,所以在农村,上至80岁老人下至3岁幼童都会扭秧歌。现在扭秧歌慢慢被加入迎亲队伍中活跃气氛。
迎亲的车队 刘婷 摄
出了村口,新娘就下轿子改乘汽车走了。轿夫、轿子和毛驴也有专门的车载走。
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五十里的路上我来看妹妹。
半个月我看了妹妹十五回,为了看妹妹哥哥跑成罗圈腿。
陕北民歌中的这些用词虽然有夸大的成分,同时也道出以前交通状况不好,陕北人出行艰难。现在有了汽车,再跑五十里路去看看妹妹的哥哥怕是不多见了。